碗窯是目前香港已發(fā)現(xiàn)唯一生產(chǎn)青花瓷的窯址。位于香港大埔墟西南山崗上,有豐富的優(yōu)質瓷土,樹木茂盛,臨近大埔河,自明代開始,已有文、謝二族人經(jīng)營窯場,生產(chǎn)青花瓷。康熙時期,收到遷海令的影響,碗窯生產(chǎn)屢經(jīng)停頓,康熙十三年(1674),客家人馬氏族人從廣東長樂縣南遷至大埔,斥資購買窯廠,恢復碗窯瓷器生產(chǎn)。至清代中葉(1644-1911),碗窯生產(chǎn)頗具規(guī)模。民國初年,受到廣東省沿岸大量優(yōu)質廉價瓷器的沖擊,碗窯制瓷業(yè)日漸式微,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終告停產(chǎn)。

碗窯窯址位置
從香港教育大學坐74K到大埔墟再轉23K小巴在碗窯路下車,就到大埔碗窯遺址所在地。遺址在山區(qū),山上古樹參天,野草叢生,從山上往下望,可以看到山下的大埔河,以及大埔河對岸的村落。香港姓馬的人不多,一支馬姓的聚落世代在這一片居住。這支馬姓氏族便是清代遷移至此的客家馬氏的后代,馬氏承包了碗窯,慘淡經(jīng)營,在這里世代繁衍。即使碗窯停產(chǎn),馬氏及后代也并未離開此地。

通向碗窯窯址的坡路

一部分完整的文物已經(jīng)被展覽,遺址仍然保持了原始模樣
窯址附近要有瓷土,水(運輸和降溫)、森林(燃料),坡度。因為蓋的窯爐從宋朝以來,就是龍窯,是一條,窯的熱量往上走,讓煙往上飄,前面有一個窯爐在燒,熱氣會往上,但是熱氣會越往上越不足,所以在中間要窯的側壁有洞,叫做投柴口,繼續(xù)補償火力。所以通常是這樣的長條形,一定要有一個坡度,熱氣才可以從低往上飄出去,最上面有一個煙囪,煙就會排出去。這樣一種窯差不多是在宋朝的時候形成的,一般被叫做龍窯,就是很長像龍。臺灣也有這樣的窯,只是規(guī)模小,叫蛇窯。宋朝的龍窯長一百多米,臺灣的大概30-40米,沒有那么長。

環(huán)繞的大埔河

碗窯窯址窯爐
看形制和紋飾。一是看胚土胎質,白胎,黃胎,粉紅等色調、純度。 二看釉,釉 什么色的,品質高的低的,濁的透明的。三是紋飾,是刻的還是用細的刀刻畫的,還是印的,還是涂釉畫上去的,像是青花。四是造型,它是齒口,斂口,平口、盤口,等等。五是風格,是個精制品呢還是粗獷的產(chǎn)品。碗窯的瓷器大概都是些中階和低階品質。
此窯燒制的應是本地用的瓷器,內(nèi)銷的,然后它是給社會上一般人甚至是比較底層的人平民用的瓷器,為什么呢?第一個,它的產(chǎn)品質量是很粗糙的,看澀圈,都是不上釉的,然后釉都是比較濁的,紋飾畫的很草率,是學景德鎮(zhèn)的但是很草率,隨便畫一畫就可以賣了,是比較中低的產(chǎn)品,應該不是外銷品。第二個,因為它的產(chǎn)量很低,德化一個地方光是宋代就有一百多條窯,明清幾百條,這個地方只有一條,你要跟人家競爭海外市場的話,算了不用了。如果競爭海外市場,要么品質很高,景德鎮(zhèn),全世界都歡迎,要么就是產(chǎn)量很大,做的很粗,但賣低價。這個地方做的又粗,產(chǎn)量還小,應該是本地市場。因為賣出去有運輸成本,如果賣給本地人的話,運輸成本很低。本地市場在哪里呢,大概就是新界到深圳的興安,興安周圍應該也沒有什么窯址,大概就是用來供應這個小小的范圍。



泥土是有記憶的,如果虐待它燒出來就原形畢露,拉胚的時候沒有拉好硬是把它接在一起,拉的不勻,一燒就裂開了。

口沿不施釉,但是不是覆燒(碗沿朝下),因為有澀圈(碗底一圈),大概是明末的風格,受審美影響,把口沿的釉掛掉,上面涂一層醬釉,就是棕色的釉??谘爻赂采w著燒的叫覆燒。把匣缽(包裝碗的陶土盒子,下文細講)做成階梯狀的一格一格的,一格放一個碗,一個匣缽可以疊十個碗,這樣就節(jié)省了空間,本來一個匣缽可以放一個,現(xiàn)在可以放5個,產(chǎn)量就大了五倍,覆燒技術是在金發(fā)明的。然后就出了很多變化,第一倒過來燒不能太重,如果太重,掉下去全都破了,所以要求碗璧都會做薄,第二,口沒釉會刮嘴巴,所以有的貴族家庭上面會再包金包銀。多了一種瓷器包金術工藝。第三,璧做的薄,所以就不能像以前做那種深刻的和印的,所以就用細線去刻畫帶來風格上的轉變。


花紋有時代差異,瓷器從青單色瓷轉變?yōu)榍嗷ù刹世L之后,造型變化就變少了,繪畫的變化發(fā)展很快。用青鈷料,蘇麻離青,平等青等云南鈷料。在素胚畫,然后涂透明釉,如果素胚不夠白,就在素胚上面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在粉底上面畫鈷料,再上一層料。要不然就變黑了,就不是青花了,上圖這些都發(fā)黑,不過越南人是喜歡黑色紋飾的。

陶瓷開片,即指陶瓷表面出現(xiàn)裂紋了,可以叫冰裂紋,釉的收縮率和胎的收縮率不同,容易裂開,這是宋代人愛玩的東西,青花的時候不講求冰裂紋。

可以看到,在燒制的過程中,兩個碗的釉黏在一起,沒辦法揭開的。畫植物是明末清初風格,而畫菊花是清初時,18世紀的東西。

軍持是佛教禮器,倒水的,又叫凈瓶

煙嘴
碗窯在明末清初發(fā)展起來后來又沒落了,可能跟北方戰(zhàn)爭有關系,福建南明抗清都在打仗,很多福建工匠為了安定跑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剛開始興起應該是永歷的朝廷,后來應該是屬于尚可喜控制范圍,比較安定,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職業(yè)。為什么到了又沒落了呢?推測是,清朝建立之后,交通便利了,經(jīng)濟統(tǒng)一了?;蛘邚母=ń鱽淼母G工因為政治穩(wěn)定回老家了?;蛘吒=ㄊ且?guī)模生產(chǎn)經(jīng)濟,成本低,這里只有一口窯,成本高。或者資源枯竭。一個窯址窯雇很多人的,但是他的金主馬家沒有離開,之后只是不投資這個產(chǎn)業(yè)了,可能是利益不高。
窯址的遺址區(qū),除了這些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瓷片遺物。還有窯爐,用磚蓋成的。另外由于爐的溫度很高,燒木頭柴禾的灰遇到高溫會凝結成釉,叫做落灰釉,自然釉(不是用來涂瓷器的那種),一般是茶色帶有很多雜質的釉,所以窯內(nèi)磚壁形成了一層像蠟一樣的厚的玻璃質的東西,如果你在地表上面看到窯磚,玻璃質一面是磚一面是釉,這里面一定是窯址。
爐里面又可以找到很多很重要的遺物,首先,是古代的成品率很低,燒窯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容易破掉。燒壞了就丟掉,窯址周圍會發(fā)現(xiàn)垃圾堆,漫山遍野都是瓷片。還會發(fā)現(xiàn)匣缽。它是裝瓷器的外殼,因為瓷器是上釉的,是很純的,如果直接擺在窯里面燒,木頭的灰,會污染它,因此要把瓷器擺到匣缽里燒,防止落灰。這是比較粗糙的陶做的盒子,里面擺瓷器,擺有不同的擺法,宋徽宗的汝窯一個匣缽就擺一個器具,還得用針撐起來,如果比較粗,一個匣缽多擺幾個,燒很多件,于是就有疊燒,一個疊一個,一燒之后釉融化沾到匣缽就黏住了,或者兩個碗釉黏在一起就黏住了,所以就在碗底畫一個圈,把釉擦掉,這樣上面的碗就不會與下面的碗黏住,這種單色的圈叫做澀圈。還有覆燒,一個碗疊一個碗,與匣缽的接觸面在口沿,口沿就不上釉,這叫做芒口,在窯址一定會看到匣缽和陶器失敗品。

外面包裹陶器的盒子叫做匣缽,防止釉在燒制的過程中被污染

火照,窯里面沒有溫度計,不知道什么時候燒熟,所以在外面放一下片子,窯工在外面勾出來看,燒熟了火就停了

左上角為兩個軸承,就是拉胚用的旋轉的東西

瓷土攆磨區(qū),位于山坡偏下位置

高嶺土,應該是淘洗過的,純白色


樊仙宮,是香港境內(nèi)唯一供奉樊大仙師的廟宇。相傳樊仙原為兄弟三人,即樊一郎、樊二郎、樊三郎,是發(fā)明燒造陶瓷器的祖師,多為陶瓷業(yè)人士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