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的瓷雕情結
《瓷器》:在景德鎮的陶瓷界,您以陶瓷雕塑聞名。無論是傳統古裝人物類,還是生肖文化類,再或者是現代陶藝類,都做得風生水起,獨具韻味。透過您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您對時代元素和人文精神的雙重追求,以及傳統表現手法和當代審美情趣方面的兼容能力。是怎樣的心態使您有如此廣泛的涉獵,并保持持久的創作熱情?
劉遠長:雕塑不僅是瓷的藝術,更是火的藝術,是要經得起高溫烈火考驗的。即使造型再漂亮,在燒成的過程中垮了,說明造型功力不夠,或者制作技巧不行。如果功力和技巧到都到位了,瓷土經過火的洗禮,甚至能燒出意想不到的絕好效果,這就是陶瓷的神奇。這把火,可以讓作品一敗涂地,也可以讓作品身價倍增。
一個優秀的雕塑大師要有很廣博的知識和很強的思維及動手能力,除了造型外,還必須懂得工藝全過程。陶瓷藝術是多邊科學,既要有藝術造型,又要有社會科學知識、工藝原料知識、無機化學知識、熱學知識等等,要真正把陶瓷雕塑搞好,對創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盡管從事雕塑瓷創作40多年,但我仍舊感覺自己還是個初入藝術殿堂的年輕人,對瓷雕藝術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以及社會各界的垂青和期待使得我無法停下腳步。
《瓷器》:您一輩子從事雕塑瓷創作,一定有很深的雕塑瓷情結吧?
劉遠長:在陶瓷藝術當中,雕塑屬于重工業,從泥巴到構思造型到創作再到燒成,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會使得作品失敗。外界對翻模的雕塑也有不正確的理解,認為翻模的作品沒有價值,其實他們不知道,翻模是雕塑瓷創作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有些造型的瓷雕作品,如果不翻模,燒成過程中就會開裂。按照國際慣例,10個之內的雕塑作品都叫原作。
對于當前陶瓷領域重繪畫輕雕塑,甚至少數從前搞雕塑的人都轉行去繪畫的現象,我感到很遺憾。陶瓷雕塑從業人員,吃了很多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和認可,感到很可悲。
景德鎮有很多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能堅守雕塑陣地,并不斷創新進取的人并不多,從事雕塑的年輕人當中,我比較喜歡韋華,他做的東西有個性,有創意,這個小伙子有前途。
我們非常幸運,因為生逢盛世,同時我們又肩負壓力,祖先父輩留下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發揚光大,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需要我們去化為實現。大力發展創意產業、文化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我的觀點是,要抨擊模仿,鼓勵創新,哪怕暫時還稚嫩,還是要鼓勵。因為走到哪里都看到一樣的東西,只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瓷器》:感謝您接受采訪,期待您有更多更好的陶瓷雕塑作品面市。
劉遠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