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廬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其雄、奇、險、秀的自然美景,曾惹得詩仙太白先生發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驚嘆,也令東坡居士在縱橫的峰嶺間難識此山真面目。
在廬山中心區域,有一個“云中山城”——牯嶺鎮。每一位來到牯嶺鎮的游人,都會在牯嶺街上看到一座標志性的城市雕塑《牯牛》。
《牯牛》運用了室外雕塑的獨特語言,以高度簡練、概括和抽象的手法,凸顯牛的動態和體積感,一往無前的“牛”勁,象征著廬山的蓬勃崛起,具有極強的時代感。
《牯牛》的作者是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年74歲的劉遠長先生。
從半個世紀前一位“無可奈何”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青年,到不離不棄瓷雕行業并依舊執著創新的古稀老人,劉遠長的陶瓷藝術之路是如何走來的?2011年11月6日,記者記者來到位于景德鎮城東的景德鎮市雕塑瓷
廠,聽他與陶瓷雕塑的今昔故事。

棄醫從藝
1939年,劉遠長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他的祖父對文學頗有研究。劉遠長的童年是在臨摹宣傳畫中度過的,他記得兒時曾畫過“馬歇爾調停”的漫畫,長大以后,畫過許多毛主席像。畫畫對他來說,是興趣和政治需
要,但從未想過要以此為生,更沒有想過要成為藝術家。
小學、初中時,劉遠長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素描、寫生等繪畫基礎。高中時期正值大躍進初期,劉遠長成為學校的活躍分子,在校刊和黑板報上繪畫、寫標語,不亦樂乎。
當時高考志愿分成三類。第一類為數理化專業;第二類為醫農體專業;第三類為文史專業。在家人的建議下,對中西醫都有興趣的劉遠長填報了醫科。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遠長從老師那里得知江西師范學院和景德鎮陶瓷學院到吉安招生。老師鼓勵有繪畫特長的劉遠長去試試:“你不是喜歡畫畫嗎,考不取沒關系,可以繼續回來看書。”對其他藝術一無所知的劉遠長
心想,既然世界上唯一的一所陶瓷學院送上門來,不如嘗試一番。
沒想到,劉遠長一考就便錄取了,還因此被取消原本學醫的高考志愿。
搖擺中選擇
1958年開始興建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彼時還沒有修繕完畢,簡陋的校舍讓劉遠長乍一眼看后感到“非常不理想”,但既然無可奈何來了此處,只能硬著頭皮學習。
起初,劉遠長啃了不少現代文學,想從書本中為藝術學習奠定一些基礎。在第一年素描課程中,他的認真、勤勉,使專業成績從一般上升為前幾名,老師時常以他的作品示范、分析,這鼓舞了他在藝術學習上穩定下
來。
打下了素描的基礎,大學二年級起,劉遠長開始接觸陶瓷雕塑,但他說自己當時對雕塑的理解是幼稚的,停留在表面上的。成為國畫家、油畫家和雕塑家的念頭,常常在腦子里打轉。
大學實習期間,劉遠長在景德鎮建國瓷廠工作過一段時間。瓷廠的顏色釉和造型藝術對劉遠長頗有吸引力。他說:“過去的彩繪,花花綠綠的,我不太喜歡,但當時沒有改造的想法。建國瓷廠的顏色釉搞得不錯,釉彩
的變化比較高雅。但是我畢業那年,建國瓷廠沒有名額,進不去。”
1963年畢業分配時,險些選擇離開景德鎮的劉遠長被老師勸住了:“你既然搞陶瓷,就不要離開景德鎮。”雖然心里不太高興,但劉遠長同意在景德鎮雕塑瓷廠落下腳。
他有些失落,但在服從命令的年代,能讀書已然不錯。1959年,他打起包裹走出吉安,闖進了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