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十六日,北京創投市場策劃總監,棗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郝鑫先生與云鵬設計集團文創好客山東,棗莊有禮課題組專家,隨同山東省臺兒莊古城文旅專家一起探訪這個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蟠龍河畔的中陳郝村的一處古代瓷窯遺址。據創作者劉兵介紹,該龍印選用棗莊當地原礦材料,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通過傳統手工藝精心雕琢,由著名篆刻家馬銘先生刻制,施隋青釉后燒制。喻示“飛龍在天、天泰吉祥、福澤天下、天人合一”,也是其向棗莊建市60周年的誠摯獻禮。


劉兵認為,正是這有著千年歷史、融合著藝術和智慧的中陳郝陶瓷,讓他著了迷。2015年,他毅然辭掉正式工作,多方搜集查詢史料記載,拜訪老藝人,北上南下考察了解中國古瓷,帶著出土陶瓷碎片走訪景德鎮、淄博等瓷區……5年間,他燒了接近200窯,燒壞的作品堆成了山。多年的積蓄,讓他一窯窯地燒掉。初心使他咬牙堅持著,不把中陳郝陶瓷重新復活他誓不罷休。2020年4月,一窯完美的作品問世了。那一刻,劉兵激動不已,他抱著自己的作品像個孩子,眼淚順腮而下。隋唐青瓷、宋元白瓷、明清黑瓷,他整整經歷了六年終燒成功。


我們根據考古專家的介紹,棗莊市齊村與鄒塢附近有煤礦很多,盛產高嶺土,為古代的燒瓷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資基礎。中陳郝窯址有三個瓷區,從現在發現的情況看,青瓷區面積最大,幾乎占中陳郝整個瓷區的一半,該瓷區有三大特點:一是燒制年代早,它創燒于南北朝的北齊時期,因為這里曾經發現過帶“晉”字的瓷盤瓷底。二是延續時間長,隋唐時期為鼎盛期。三是工藝技術比較先進,青瓷釉色的燒制所用的釉料不得有鐵的成分,還必須經過高溫才能呈現出青顏色,它的胎質和釉色以青灰色為主,有少量呈灰白色,亦出現過紅褐色及黃釉。“中陳郝陶瓷興盛于隋唐時期,歷史悠久,造詣上乘,作為棗莊人,我們有責任把本土的優秀文化藝術傳承下去。”中陳郝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兵表示。
劉兵畢業于原山東輕工美術學校,學習設計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相關工作。科班出身的他,對美術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了解了本地中陳郝陶瓷的悠久歷史和藝術成就后,他萌生了將這千年前的技藝挖掘出來的想法。


2015年,劉兵成立了中陳郝陶瓷文化研究院,全身心地投入到中陳郝陶瓷的研究和制作上。他多方搜集查詢史料和書籍記載,同時拜訪老藝人,一點一點探尋歷史上中陳郝陶瓷的制作方法。他搭建了傳統的柴窯,購置了現代的氣窯、電窯,以中陳郝村為中心,跑遍了鄒塢一帶采土采釉,共采集了40多種陶土,努力以原滋原味的陶土、古法,還原1400多年前的璀璨藝術。為提高自己的技藝,他還多次拜訪景德鎮和淄博市陶瓷專家,和國外大師交流心得。


燒制過程非常艱辛,12個小時必須不停地調溫度,“一分鐘燒3℃,燒4℃就可能出問題。”劉兵舉例說明。“上個廁所都得小跑,趕緊回來,生怕溫度控制不好燒壞了。大冬天的,也得蹲在外面看窯。”


在實驗過程中,每一窯,從胎土選料、釉料濃度,到窯氣氛、溫度、時間、天氣等,他都做詳細的數據記錄,以便總結調整。“沒有捷徑,只能不斷地試。”


5年間,劉兵燒了接近200窯,燒壞的作品堆成了小山。多年來做設計業務的積蓄,也都投入到了燒窯上。期間,他也曾灰心喪氣,幾近放棄,但想想中陳郝陶瓷的古樸、大方、厚重的獨特魅力,傳承發揚棗莊文化藝術的追求,他又堅持了下來。


2020年4月,終于,一窯完美的作品問世了。一時間,劉兵淚流滿面。他感慨的不是自己的艱辛,而是古人的智慧與才華——這么美麗的作品,1400多年前生活在棗莊這片土地上的古人就已經燒制出來了。


在破譯了古人技藝密碼的基礎上,劉兵又開始了自己的創新發展。他復燒的隋朝中陳郝陶瓷代表作是盤口壺、四系罐等,隋青瓷古樸典雅,光彩照人,現在他又利用北方傳統圖案和棗莊元素進行創新,創作石榴多福瓶等,探索鏤空工藝。他的作品也屢次獲獎。在2020年第十二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剔花蒜頭瓶》和《黑花梅瓶》分別榮獲精品獎金獎和設計創新獎銀獎。


但劉兵沒有止步于眼下的成功,他說,只有做到挖掘、傳承、創新、發展,才能稱得上一名當代合格的非遺文化傳承人。為了更好地傳承中陳郝陶瓷文化,他積極參與區市非遺中心舉辦的各項宣傳活動,同時以非遺進校園的方式開展項目普及工作,被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棗莊職業學院聘為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