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就紫砂器體美內涵的首要是得天獨厚、性能特殊的紫砂材質。紫砂泥由天然礦物組成,蘊藏在巖石和普通陶土的夾層中。故有“巖中泥”和“泥中泥”之稱。眾所周知,紫砂材質具有優良的可塑性,比其它陶瓷粘土更“聽話”,需要陳腐時間更久,可反復煉制加工使用。它屬于高嶺土一石英一云母系統,是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種陶土。它的分子排列與一般陶土不同,呈鱗片狀結構。泥料主要有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三者既可單獨使用,又可根據需要進行相互配比、摻和使用。產品經高溫氧化焰燒成后,色澤豐富多彩,表面光滑致密,具有理想的致密度和良好的透氣性。

每一件紫砂名作都是工藝師飽含自己的思想感情做成的。“感人心莫先乎情”,只有一線一型都蘊藏著美好而豐富的情感,才能賦予作品靈氣。生于陶都宜興的張順法創作的作品,就把精神靈韻表現得透徹淋漓,并蘊含著真摯情感。


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張順法創新作品《正本清泉》
作品紫砂壺方貨《正本清泉》是張順法以全手工完成的,壺把、壺嘴、壺扭都以為四方形,而壺嘴是外方內圓,在出水時水流在一條線上成圓柱形,整體線條挺拔有力在工藝上彰顯深厚的制壺功力,這件方貨也是張順法比較得意的作品了。

紫砂方貨具有欣賞和使用的雙重功能。要求整體合理布局,運用均衡、協調等藝術法則來處理主體和局部的關系。設計上力求視覺上的美觀,觸覺上的舒適,使用上的方便,以及搭配上的協調等等。成型中要注意線面塊的處理,安排得有序,處理得恰當,顯示出紫砂方貨造型器皿的剛勁、挺拔、端莊、大氣美。


懂做壺的人還不是真正愛壺的人,既懂做壺又會享受壺所帶來樂趣的人才是真正愛壺之人。張順法與紫砂壺相伴的四十余年中,紫砂壺早已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早上起來之后,他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為自己泡一壺茶,把自己做的茶壺拿出來養一養,養出光澤再換另一把壺,在使用、把玩中對紫砂壺滋生的感情更使他體會到紫砂的樂趣所在。知壺趣,享壺樂。正是在享受紫砂壺的樂趣中讓他不斷創新,為壺帶來改良也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樂趣。

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張順法與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在潤陶苑“細品普洱茶 再續紫砂緣”
張順法 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瓷網、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陶瓷藝術顧問,一九五七年生人,一九七六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碧芳學藝。七九年下鄉輔導紫砂制壺,八九年紫砂廠聘為“工藝美術師”,同年進修于中央工美班陶瓷造型系,1992年任紫砂工藝廠生產技術科科長,同年被延安市授予“榮譽市民”。
1996年創作設計的“明泉錦花”獲江蘇省陶瓷藝術新品三等獎;2002年創作設計的“六方牛蓋”,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2003年創作設計的“二泉”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2004年創作設計的“云肩如意”獲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銅獎。
張順法制壺功底扎實;創作思路新穎。其作品有光器之大氣、花器之妖嬈、筋紋之蒼勁、方器之挺秀。被臺灣領導人馬英九譽為“藝苑一絕”,受到了“體操王子”李寧以及李小雙等廣大紫砂壺愛好者的青睞,并被天津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