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經過歷代藝人的創作和發展,成就了它的傳奇,并且掀起了一個個高峰。紫砂藝術家們與文人合作,把中國傳統的雕塑、詩詞、繪畫、金石、篆刻等技藝,融入到紫砂工藝造型設計中,利用紫砂泥的材質優點,可塑性、雙氣孔特點、砂質感等等,創造出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佳作,使得紫砂的藝術價值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有意義。
來自心靈深處的演奏
制壺名家張順法與著名雕塑家嚴友人攜手,成功創作出令人心靈震撼的紫砂作品“心泉”。整件作品由紫砂雕塑“阿炳”與紫砂壺“二泉”組成,阿炳悲愴地拉著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催人淚下;“二泉壺”在一旁似流水,似行云,一壺茶水化作“二泉”涌心間。這是一場來自心靈深處的演奏。雕塑藝術栩栩如生,維妙維肖,也因紫砂泥料的多情、柔軟賦予了獨特的形象藝術。
二泉
高級工藝美術師張順法是位制壺高手,有著幾十年的制壺經驗,所創制的紫砂壺不僅工藝精湛,而且富有想象力與藝術感染力。多年前,他就成功地創作了“二泉壺”,扁圓的壺身就像一塊扁玉那樣圓潤,壺嘴有兩個孔,以點“二泉”之意,倒茶時兩孔同時出水,可謂“二泉”潺潺流,仿佛傾聽美妙絕倫的“二泉映月”。尤其令人稱奇的是,“二泉”出水,合二為一,毫無偏差。
二泉離愁曲,映月旋律魂。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生于無錫,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其中最著名的《二泉映月》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
張順法紫砂作品【心泉】
紫砂作品“心泉”從精神的層面刻畫了民間藝人阿炳的精神世界。在整件作品中,“二泉壺”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雕塑與壺藝的完美結合,搭配巧妙,相得益彰。且紫砂壺也不失實用功能,可隨手取下來泡茶,真可謂“品世間珍茶,聽二泉映月”。
紫砂壺“心泉”的創作花絮,不斷的改稿中...............
張順法簡介:
張順法:生于1957年,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瓷網、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陶瓷藝術顧問。一九七六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碧芳學藝。七九年下鄉輔導紫砂制壺,八九年紫砂廠聘為“工藝美術師”,同年進修于中央工美班陶瓷造型系,1992年任紫砂工藝廠生產技術科科長,同年被延安市授予“榮譽市民”。
1996年創作設計的“明泉錦花”獲江蘇省陶瓷藝術新品三等獎;2002年創作設計的“六方牛蓋”,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2003年創作設計的“二泉”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2004年創作設計的“云肩如意”獲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銅獎。
張順法制壺功底扎實;創作思路新穎。其作品有光器之大氣、花器之妖嬈、筋紋之蒼勁、方器之挺秀。被臺灣領導人馬英九譽為“藝苑一絕”,受到了“體操王子”李寧以及李小雙等廣大紫砂壺愛好者的青睞,并被天津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