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立獨行——李光教授的藝術之路
顧群業
李光老師是我親近的兄長。雖然很早就認識李老師,但真正在藝術上的交流,起始于他找我去幫他拍攝一批作品。時間大概在94年前后,當時的情景我至今印象深刻。李光老師用油畫和丙烯材料創作了一批在當時看來尺幅巨大、類似于綜合材料的抽象繪畫。我見到他時,他正在搬動、整理這些作品。李老師瞇著眼睛對這批大畫前前后后的欣賞,邊看邊說:“好看、好看”。前些日子,李光老師又找到我,說要在山東美術館做一個展覽。宋雙村老師整理了他各個階段的作品圖片拿給我看。循著一幅幅不同時期的作品,我腦海中清晰地浮現出李光一路艱苦求索的“革命史”,感動于他不斷尋找“自己”的實驗精神。
通過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李光在創作上進行的諸多嘗試。他取各家所長,向無數名家致敬。他一直在嘗試不同的藝術呈現方式并致力于超越藝術形式本身。從他繁雜的創作類型以及數量眾多的作品來看,他有大量的技巧探索和技術層面的訓練,而這種表面上看來是對于“術”的追求,目的卻是通往“道”。努力擺脫技術層面的束縛,追求獨立與自由的精神成為李光創作的主導性力量。
“85美術新潮”時,顛覆與突破成了畫壇的“時髦”,李光始終關注著其中的變化,但沒有參與。因為他不愿意被任何潮流、任何人或事物所左右。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之前的一段時間,李光開始研究古典油畫。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李光進行了油畫寫實性語言的探索,使他的作品具備了造型的嚴謹性。1992年,創作了《塬上三月》等作品以后,他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再找新路”的愿望,以找尋某種更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與思考的繪畫語言形式。
李光把對個人風格的追求,看成其藝術表現的生命,并且一以貫之的磨礪自己的創造力,最終匯聚成作品的感染力。入得畫境,我們能感受到他的真誠、善良和敏感,體會到他的內向、寧靜和單純。他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忠誠,并將自己的真性情呈現于作品之中。有一段時期的水墨小品,他在風景寫生的基礎上,結合符號語言,賦予畫面某種新的歸納組合。形式語言突破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界限,繪畫的節奏感被強調。他以女人體為題材的彩墨畫,將寫生和新的造型揉和在一起,構圖上不拘泥于傳統的限制,注重畫面空間的表達,追求一種實際畫面的延伸和拓展。李光還試圖在具象和抽象之間建立多種聯系,結合歐洲藝術和中國藝術的特點,找尋繪畫語言嶄新的可能性。他90年代前后的油畫表現,用幾何形的元素,用直線、曲線分割畫面,同時注重結合肌理表達效果,傳遞出一種構造的力量。
時至今日,李光不再簡單地動情于山川或田野的美麗,也不太注重色調,而是注重筆意探索,把方向定位于中國筆法的靈活性上,體會中國人表達事物的方式和姿態。在這一方面,書法的筆意融入了李光的繪畫,線的流動性、節奏性與面的表達相結合,很自然的融匯了中西,形成了個人化的表達方式。他的創作是多種繪畫語言的綜合,油畫、水墨,麻布、宣紙,媒介在李光這里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他把它們融為一體,在探索中實踐著對時代精神的追索,從而具備了無可替代的審美價值。
我始終認為,“真誠”比“正確”重要。李光以個體的、獨立的姿態把握藝術,真誠的忠實于自己的內心,孤獨求索,自得其樂,給我們詮釋了藝術的真諦。在今天這個商業化、信息化和圖像化社會中,一切熱熱鬧鬧而又轉瞬即逝,讓人害怕過得無聲無息。但李光的作品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真趣,借由那些隱藏在油彩和水墨之中的意象世界,將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其他人,使人感悟到浮世喧囂背后純粹而真摯的情感,享受到藝術帶給心靈的震撼。
特立獨行,好像是李光天然的姿態,也是他的力量所在。我一直不太喜歡“專業”甚至“職業”的提法,因為我總是感覺這兩個詞把人限制在了“框框”里。而藝術就是要天馬行空,追求自由的境界。正如與李光的第一次交流那樣,至今仍常聽到他用“好玩”、“好看”或“有意思”之類的詞匯。我想,這也正是他個人藝術旨趣的直白闡釋。無論對藝術的解讀如何,個人的經驗都無法與他人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孤獨”好像是全人類共同的處境。但我相信,李光老師通過獨立思考與不懈追求,終能抵達共享和共鳴。
顧群業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2014年5月1日
作品賞析

菜園 布面油畫

倒映--紙本彩墨

斷崖 布面油畫

黑披風 布面油畫

街上 紙本水彩

金色腹地 布面油畫

框 紙本丙烯

蒙山大洼2 紙本鋼筆

《一個有傳說的地方》

《這山連著那山》

山上人家 紙本彩墨

陜北寫生1---紙本碳筆

手稿

有這樣一座山 布面油畫

走進大山 布面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