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五大名窯之鈞窯
在陶瓷大家庭中,鈞瓷是最為奇幻的一員。它既有月白、天青之恬淡,又有紅如雞血、紫如茄皮、藍如大海之艷麗,而星辰滿天、夜幕焰火、紫翠生煙、江南杏林、荷塘魚戲、夕陽關山等鬼斧神工般的“窯變”,更是令世人迷惑和沉醉千年。
這“神鬼莫測”的窯變之謎在今時當下是否已被解開?今天的能工巧匠,又將如何借神秘的天地之大手,書寫鈞瓷嶄新的風采?苗氏鈞瓷掌門人苗長強,正以他的實踐和探索,給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
小窯爐圓了童年夢
苗長強和鈞瓷結緣,和父親苗錫錦的影響分不開。
苗錫錦老先生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五大名窯第一部志書――《鈞瓷志》主編,著名鈞瓷專家。苗長強小時候,父親在當地的瓷廠工作,經常會將一些燒壞了的殘次品帶回家把玩,而這些“物什”就成為年幼的苗長強眼中最神秘的事物。“我還記得,曾經有一個大火藍的瓷罐擺放在院子里。有一天下雪,皚皚白雪覆蓋在藍如天的瓷罐之上,讓我呆呆地不知看了多久……”

帶著發自內心的喜愛,從神垕高中畢業之后,苗長強順理成章地走進新華陶瓷廠工作。當時,鈞瓷的技藝并沒有全面恢復。雖然也能做出五彩繽紛的“鈞瓷”,但這些色彩并非“窯變”而成,而是靠在釉料中加入工業顏料,“照貓畫虎”般,盡可能“還原”宋人營造的完美境界。苗長強對此并不滿意,他清楚這并不是真正的鈞瓷。為了做研究,他自己在廠里動手建了一座一次只能燒成一件作品的爐鈞窯。“不需要很大的成本,隨便用磚壘成做飯煤火大小,耐火泥一糊就可以了。燃料是從廠里煤渣堆里撿來的炭,而鼓風設備就是自己木制的風箱。這種原始的做法,反而會產生相當不錯的窯變效果。”經過長達六年的反復實踐,苗長強對鈞瓷的胎質和釉質都做出了很大改進,不僅成功地“窯變”出宋朝的天青釉和月白釉,還燒制出了極其難得的葡萄紫和茄皮紫。兒時的“鈞瓷之夢”,在這座簡陋的小窯爐里美夢成真。
鈞瓷“窯變”是“神鬼之作”
鈞瓷入窯的時候,本是一體素凈。出窯時卻能呈現出讓人心旌動搖的絢麗色彩和圖案,是謂“窯變”。
神垕這個地方,自古出產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銅。古時當地的工匠,或許出于偶然和無心,將這種原料作為呈色劑使用在釉料之中,居然產生了非常奇特的效果:和其他青瓷通常采用的鐵呈色劑相比,銅是一個更不穩定的元素:遇氧化,會形成青色或者綠色以至無色,遇還原,則會呈現深淺程度不一的紅色、紫色甚至黑色。燒成溫度的高低、胎釉料不同的配比、爐內不同的氣氛、風的方向和大小,甚至是燒窯者動作輕重緩急,都會影響到銅元素氧化還原的狀態,從而使瓷器的外觀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姿態。
苗長強告訴記者,盡管現在已經是21世紀,各大名窯早已普遍采用液化氣、天然氣燒窯的方式,可對于鈞瓷來說,要想追求神奇的“窯變”效果,還得效仿老祖宗的方法,用柴或者煤來燒才行。
“氣窯的溫度升得快,且溫度和氣氛又比較均勻,燒制出來的鈞瓷,單一性的可能比較大。而煤窯,燃料的成分比較復雜,燃燒過程中釉料會產生更加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從而營造出五彩斑斕的釉色,這是其他更‘先進’的窯爐替代不了的。”
用千年前的老方法,燒制過程就變得極其費力。“有時候,你又得保證窯內溫度繼續升高,又得保證足夠的一氧化碳的供給。這基本上是矛盾的工作,得靠燒窯師傅的精心控制才能兼顧。有時候,火池里還會透窟窿,冷空氣會進入,但有時候,這又不是壞事,因為如果進入的空氣在某個地方造成氧化,反而會帶來一些精彩的‘窯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