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復邢瓷的輝煌是我的夢。”天津博物館“千年瓷韻 淬火融光——京津冀古代名窯瓷器展”的展板上,留下了邢窯傳承人張志忠的話語。這也揭開了古老邢窯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
邢窯位于今河北省邢臺市境內,因古屬邢州而得名。邢窯創燒于北朝,鼎盛于唐朝,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聲如磬、白如雪”的描述,與南方越窯青瓷齊名,形成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但到元代逐漸銷聲匿跡,燒制技藝失傳。盡管古籍上多有記載,但由于沒有發現窯址,邢窯一直成謎。20世紀80年代,邢臺市臨城縣、內丘縣境內陸續發現了幾十處邢窯古窯址,出土的白瓷典雅大方、潔白似雪,讓人為之癡迷。
當時張志忠在陶瓷廠工作,下定決心要燒出那樣的好瓷器。不過,恢復失傳的技藝并不容易,作為陶瓷廠工人考察文物時也頻頻受阻。有一次,他在西安用相機拍攝瓷器造型,被人發現后膠卷被扯壞。“我意識到,如果研究邢窯,就要到文物部門工作,這樣才能更便利。”張志忠說,他當時就一個信念,就要研究邢窯,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要克服。那個年代,工業部門待遇高,但張志忠仍想方設法將工作調動到邢臺市臨城縣文保所。
潛心精進拉坯技藝、天南海北搜集器型,反復調試釉色配方……以張志忠為代表的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師承古法,試驗不輟,終于恢復古代邢白瓷的制作工藝。經過加工、造型、印模、成型、素燒、上釉、燒制等工序,燒制出的仿古邢白瓷類銀似雪,與唐代邢瓷十分接近。張志忠一直致力于邢窯遺址的發掘和邢窯白瓷燒制技藝研究,經過多年努力,2014年邢窯陶瓷燒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邢窯白瓷作為邢臺歷史文化的名片備受矚目。為推動邢窯文化薪火相傳,邢臺學院為張志忠創辦了邢窯陶瓷藝術實驗室、邢瓷陳列館,還開設了陶瓷工藝學、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等17門專業課程。邢臺市邢瓷燒制技藝研究院、內丘縣職教中心等通過舉辦創作培訓班等方式,培養出一批高技能人才。目前邢臺學院工藝美術專業陶瓷設計方向已經畢業了100多位學生,更多的年輕人成為千年窯火的守護者。
在邢臺學院的一間教室里,分門別類都是各種瓷片。“這些瓷片,囊括了全國各大名窯。如果要研究陶瓷歷史,學生到這里洗瓷片就行了。”張志忠說,瓷片是他從各地搜集的,還有一些瓷片是瓷器愛好者捐贈的。以張志忠為首的團隊還承擔了邢窯文化技藝和邢瓷瓷樂科研項目。“我們是學校的重點科研團隊之一。根據古文記載,古代有瓷偶、樂偶,瓷樂器是我們的一個研究目標。”張志忠說。
最近幾天,張志忠正在參加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其中的“中國十大名窯展區”中邢窯的名字赫然在列。借助陶博會的平臺,他可以與全國陶瓷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同時推介華北地區的邢窯白瓷。張志忠說:“對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就是在琢磨,通過什么樣的內容、技術、路徑、創新手法,讓邢窯白瓷在更多年輕人心里扎下根,再通過他們讓邢瓷走進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