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隨著春歸來,金霞灑著光輝去。
苗錫錦的一本《鈞瓷志》像是五月的火云染紅了天;像是春天的雨洗凈了地;它又像一塊試金石,可以鑒別大部分有關鈞瓷的誤傳和亂扯。我得到這本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托在手上像是擎著作者一顆赤誠的心,使我從內心發出由衷的稱贊;有了它,我才算得到了一把打開研究現代鈞瓷之門的金鑰匙;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迎著那高吐的東方火輪;我聚精會神的品賞著,披著那低繞斷空的西方余暉。紅的天、紅的地,是因為《鈞瓷志》歷經十五年的艱難曲折,可稱得“十五年磨一劍”,又在春天里降世,我才倍感今年的春天更加光輝燦爛。
我追想緬懷已故千年的司馬遷,他寧受宮刑的殘酷懲罰,而不改歷史真實之凜然氣慨,他給后人留下的不僅是一部《史記》,也留下了執著捍衛歷史真諦的精神,同時留給人們永遠對他的崇敬和感嘆。
《鈞瓷志》雖不能與之相提并論。但是,它的現實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它客觀公正的反映了鈞瓷的產生與發展的全部過程,應是一本很好的鈞瓷史,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它資料翔實、人物事件具體、標本真實有據,是一本有實用價值的工具書,他的問世使現代鈞瓷研究者和收藏家,不再受市肆謠傳之苦,無所事從,它專窯專瓷寫志,在中國陶瓷史上尚屬首例,對其它名窯名瓷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它的發行對禹州瓷業的發展和鈞瓷的產業化有著積極地推動作用。它的問世,實屬前所未有,這才決定了它巋然獨存的歷史地位。
謙虛無私的編寫態度
《鈞瓷志》的編寫,開始是政府行為,省政府有指示,地區行署有文件,縣政府有行動,開始是組織團隊編寫,有晉佩章、柴宗義,工作因十年浩劫而擱淺。苗錫錦責無旁貸地獨攬了千斤重負,并不遺余力地堅持工作,終于干完了一本眾目暌然的史志?!垛x瓷志》是集體智慧的體現,是眾多仁人志士的勞動總結。苗錫錦受到稱贊時,他總是這樣說:“沒有政府的倡導,各級黨、政領導的關心,幾個廠家和鈞瓷研究所的支持,鄉親的鼎力相助,憑我自己的才智和資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只能是拙筆代勞,付出些辛苦而已,他還特別提出晉佩章、柴宗義、任向東、李建峰、趙青云分別起草了五個章節”。這說明了苗錫錦謙和不爭的態度,同時也彰顯出了他進德修業的人格魅力。閆俊超在“序言”中這樣寫到:“苗錫錦同志為編寫和出版這本書,不僅耗費了十多年的心血,而且在經濟上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佩的”。閆俊超的評價代表了廣大群眾的心聲。正因為他的無私奉獻,才能客觀公正的撰文。不僅如此,他還是民間專門從事鈞瓷研究的人。他建國前參加工作。在任堅的人民工廠供職,幾十年來,一直從事鈞瓷研究,參于了鈞瓷恢復的全過程,是這段鈞瓷史唯一的一位見證人。1997年他發現了下白峪村唐代黑釉花瓷古窯遺址,為鈞瓷始于唐找到了可靠的歷史依據。2001年,他發現了有“鈞州西吳里周家造至元七年”底款的殘器,是鈞瓷盛于宋發展于元的最好證明;2005年他發現了唐鈞釉與宋元鈞窯系分相乳光釉的源流傳承關系。并經過山東省硅酸鹽研究院測試得到了證實,這個發現填補了這項研究的歷史空白。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寫出一本曠日持久的史志。
內容豐富而詳實
《鈞瓷志》的內容共有十章三十八節,約173000字,圖表二十六幅,彩圖標本六十四幅。以鈞瓷的產生、發展、繼承、革新為主線,記述了鈞瓷的生產地域環境、鈞瓷工藝、鈞瓷藝術、鈞瓷生產、鈞瓷銷售、鈞瓷研究、人才培養、名師業績等。可以說是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書的結構嚴謹不枝不蔓,文學語言的運用恰到好處、點到為止,所以讀起來沒有任何拖沓累贅之感,像讀一篇科技散文一樣輕松愉快。第五章,鈞瓷故鄉瓷藝薈萃寫了七個瓷種,好像與主題無關,在文學作品“詩歌”寫作時應標“外一首”,“散文”寫作時應標“外一章“,作者寫的用意,無非是想給讀者一個理念,神垕是個多種瓷共生的鈞瓷之鄉,鈞瓷只是眾多瓷種中的一株奇葩;二是想為神垕錦上添花;三是想謀陶瓷市場的多元化,使神垕成為多個瓷種相互輝映的百花園。
精練準確的語言
《鈞瓷志》的語言運用尤為突出,如,鈞瓷造型一節,開始一小段是這樣寫的:“鈞瓷造型,繼承了我國陶和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并逐步運用美學法則和造型藝術規律,反復實踐,不斷創新,創造出獨特設計風格的鈞瓷產品”。56個字寫了四層意思。繼承、規律、創新、風格四個關鍵詞的片言只字猶如金玉。并且,能使讀者理解到鈞瓷與陶的淵源根脈,與青銅器的衣缽相傳。而這種繼承關系是為了創新和發展,而創新又是在運用美學原則和藝術規律來實現的,所以它才能形成獨特的風格。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層層深入,邏輯關系是步步向上,這種推敲斟酌的擇字選詞,可謂一字千金,曲盡其妙。這還不夠,作者又在后文中作了補充說明,以達到結構上的前呼后應。“宋代鈞瓷造型在繼承唐瓷的基礎上著意模仿商周青銅器的特點”,著意兩個字用得是否確切呢?因為沒有例證,讀者可能會陷入困惑。我查閱了《古玩辭典》一書。宋代鈞瓷”出戟尊“就是西周早期青銅器“父丙尊” ,“花觚”就是商代晚期青銅器“云雷紋觚”,“鼓釘洗”就是春秋時期青銅器“蟠螭紋銅盨”,“三足爐”就是西周中期的“伯先父鬲”和晚期的“它鬲”,“穿帶瓶”就是商代晚期的“貫耳壺”和春秋時期的“瓶”和“卣”。這些宋鈞造型與青銅器都是一模一樣,這時,我可以說“著意”兩個字用得非常貼切,誰知作者為此又扯繼了幾根須呢!還有,造型是繼承的基礎上的創新和超越,由此可以看出它與新鄭斐李崗陶器,鄭州林山砦陶器,鄭州大河村陶器造型的傳承的關系。法古創新的理念 作者說的法古創新就是不墨守成規。這方面作者特意寫了現代藝術對曲線的靈活運用和造型耳飾的發揮和創新,并舉“虎頭瓶”為例來說明問題。文中寫到:“肩部除有一條承上啟下的線條外,又吸收古代灰陶上的鋪首藝術,改用虎頭作耳飾……”除此以外還特意提到熏爐“朝天吼”,是盧廣東設計燒制的,應該是現代傳統工藝的代表作,用這件作品來說明法古創新的理念更有說服力,并能把現代匠師誘導向一個正確方向。客觀公正的對待歷史 客觀就是不以別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反映客觀的內容,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公正是對偏斜而言,公就是無私,正就是正確。看來是件人人應遵守的道德規范。然而做起來談何容易,縱觀近幾年來在人們流傳的有十幾種鈞瓷書中,多有以下幾種情況,先入為主,以訛寫訛;事從他人,人云亦云;從眾心理,不辨真偽;情感偏愛,選親不選優,彰顯自我,排除異己;有的還帶著歷史運動留下的陳腐思想。而苗錫錦的《鈞瓷志》沒有更多的偏頗。
(1)對知州曹光權熱愛教育和實業開發、關心鈞瓷恢復和發展,組建鈞興公司,建窯燒瓷,著書立論,使鈞瓷再進皇門走向世界。這充分說明他是鈞瓷恢復的領導者、組織者、研究者和推廣者。
(2)省長田文烈、縣長韓邦孚、王恒武、侯慕彝都支持了鈞瓷的恢復,也建公司開工廠,作者正確對待了官府對鈞瓷恢復的積極作用。
(3)第一次客觀的提出鈞瓷恢復最早的有盧氏家族,王喜娃為代表的王氏家族,郗杰為代表的郗氏家族。第一次看到有“鈞興郗造”底款的器物。確立了郗、王兩家在鈞瓷恢復中重要的地位。另外又特別推崇老藝人寧吉成、賈鈞、郗五寅、郗江、賈喜、王大黑,在恢復中的重要作用,還原了歷史的真貌,糾正了鈞瓷恢復中民間藝人功歸一家、棄之眾多的誤導。
(4)在人物一節中,作者寫盧廣同時特意指出了梅瓶、觀音瓶、玉壺春瓶、虎頭瓶是最早的設計的制作人。這樣就糾正了收藏家、愛好者之間流傳的張冠李戴;裴喜娃在清末首次建起仿宋小圓窯,改變了“大窯搭燒”和“風箱小窯”的傳統繞法;玉風喜燒制一米高的花瓶,結束了“鈞不過尺”的神話,大火藍釉色在神后獨樹一幟,糾正了“唯蘆獨尊”夸大張揚,確立了王風喜在恢復時期的重要地位;郗杰首次試驗成功“天青釉”,為鈞瓷恢復做出了卓越貢獻。另外,盧天恩擔任鈞興公司領作匠師,楊書信58年做的各種仿宋花盆;盧廣東憑記憶設計的傳統造型爐、鼎、洗、尊;盧廣華的折沿盤;盧廣文研制成功魚肚白;李志伊發明了分層定位燒制法,達到了滿窯紅;劉保平燒成新中國第一窯鈞瓷;苗才佳的二龍戲珠大花瓶;盧正興發現“龍紅和龍白”礦石,配成五種鈞紅釉料;苗錫錦寫得是群英薈萃,各善其長,協力同心、共謀大業。給讀者傳導了一個重要信息,鈞瓷的恢復、發展、繁榮是群體力量的結合,是共同智慧的結晶,非哪一家哪一人所為。共和國的五十年是重點,也迎合了市場的需要;任堅是作者推崇的重要人物,也是眾望所歸。宗師已去,給我們留下永遠的懷念。苗錫錦宅心忠厚,涓滴為公,在神后人所共知。又在鈞瓷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是鈞瓷界最受敬仰的人。他發現下白峪村唐代黑釉花紋瓷古窯遺址;他發現并證明了唐鈞釉與宋、元鈞瓷分相乳光釉的傳承關系;他發現了“鈞興公司”章程的遺失文本;他發現了有“鈞州西吳里周家造至元七年”底款鈞瓷殘器;還有“元佑通寶”錢幣的發現,應是鈞瓷史上的重要舉證。當我說他應該是鈞瓷泰斗時,他謙虛又固執地說:“千萬不能那樣寫,在鈞瓷研究上我永遠是過不了河的小卒。”
《鈞瓷志》也有一些事例有事從他人的痕跡,那只是壁玉微瑕,無傷大雅。田培杰,副教授,現任中國民協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理論部部長,中國古今文化藝術研究院陶瓷學院院長(香港),亞洲文化交流協會理事(日本),紐約四海詩社顧問,河南詩詞學會一、二屆副會長。1938年生于鄭州,1959年畢業于鄭州大學中文系。曾任教于中專語文課,夜大和電大寫作課。1970年至1980年搞了十年知青農場工作,專稿政治宣傳和文藝創作。70年代開始接觸鈞瓷,80年代開始收藏現代鈞瓷,90年代認識閻夫立老師后,開始了有關陶瓷著述與理論研究。田培杰1961年開始創作詩歌、散文、短篇小說、電視劇本、電影劇本和豫劇、曲藝作品,曾先后在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短篇小說一百多篇。編著出版有:《當代詩詞點評》、《遺山詩詞注析》、《詩話鈞瓷》、《瓷的故事》、《鈞瓷百年》、《品味鈞瓷》、《東方瓷魂》、詩書畫《友情藏珍》、長壽保健書《生命無極限》、短篇小說集《歲月無痕》、長篇小說《祭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