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坯積淀深厚 注漿品流于單薄
手工拉坯的技術含量很高,能拉得非常準確的工匠少之又少。如果能做到器型準確,那么手工拉坯的陶瓷作品肯定比灌漿倒模之作更具藝術性和收藏價值。
原因很簡單:灌漿倒模是千人一面,手工坯卻極具個性化。手工坯體現了我們綿延幾千年的陶瓷文化,里面有文化積淀。通常而言,手工拉坯的器型會顯得更加規矩、厚重,而注漿品會流于單薄和不穩重。
我們可以看到出土的很多古代瓷器,如玉壺春、梅瓶等,真正標準的器型其實不多,大部分都“撅肚子鍋腰”,并不優美,當代的手工坯陶瓷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手工拉坯有個“一線之差”的說法——多那么一點,看著就臃腫,少那么一絲,就不準確。對于手工拉坯的工匠而言,天賦、美感、全神貫注的心態,在長時間的實踐中不斷揣摩……都是必須具備的素質,一樣都不能少。
相對來說,灌漿倒模用的是石膏模,不像泥那么容易變形,比較好控制,做出來的器型比較標準、穩定。不過,制作模具是個技術活,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水平相距甚遠;灌漿倒模之后還要修坯,不同水平的人修出來的坯也會有天壤之別。
不過,在瓷器收藏圈里,真正能體會到這其中細微差別的人并不太多。現在大家對手工坯的追捧有一些盲目,手工坯賣得普遍比注漿的貴,但實際水準卻參差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