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萬里行(十一)2016年3月5日啟程,為期一個月,本次活動將從濟南出發,途經十個省份,計劃對近一百個有歷史記載的古窯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記錄,并與當地的陶瓷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廣泛地文化交流。 |
因三國吳在鄂州的建都。“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口色來”這一美麗青瓷瑰寶才得以在這里再創輝煌。瓦窯咀遺址周圍有取之不盡的瓷土資源,又就位于鄂州有名的洋瀾湖畔,便利的自然條件,使瓦窯咀遺址成為武昌青瓷的發原地
瓦窯咀窯址位于鄂州市鳳凰街道司徒村。洋瀾胡北岸,燒造年代東漢-六朝窯址。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在村民家門口的窯址文物保護碑
【參考資料】
1972年市博物館丁堂華先生等在一次文物普查中,有了重大發現。在市區近郊鳳凰街辦,司徒村洋瀾湖畔北岸一個叫做瓦窯嘴的地方發現有大量的青瓷片。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從坡地往湖邊走,青瓷片逐漸多了起來。明顯看出古代窯址的遺存。經過多次調查,明確顯露的窯床兩處,紅燒土分明,輪廓清晰。從采集的殘片中可辨明有青瓷碗、盞、盆、罐、缽、壺等器形,胎質、釉質、釉色與墓葬中出土器物完全吻合。
在遺址采集的殘片中,釉色有青綠色、綠黃色兩種,積釉處為青灰色。青綠色瓷片施釉均勻釉薄且量小,綠黃釉瓷片,施釉肥厚且量大,與墓葬出土青瓷器物比較,青綠釉器物為三國吳早期產品,綠黃釉為三國吳中、晚期產品。
在裝飾技法上,青綠釉造型簡潔、直口、豐肩、多以凸弦紋為主。綠黃釉的裝飾比較復雜,有刻劃,貼塑等技法。紋飾種類有網紋、布紋、菱形布紋、帶狀網紋、跳刀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