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萬里行(十一)2016年3月5日啟程,為期一個月,本次活動將從濟南出發,途經十個省份,計劃對近一百個有歷史記載的古窯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記錄,并與當地的陶瓷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廣泛地文化交流。 |
“上浮山,下浮山,中間有個夏祠灣”,這是流傳在湖泗境內的一首民謠,就是說的全國重點文保湖泗瓷窯址群。
湖泗窯瓷器遺址群是一個與江湖聯系密切的古代造瓷群落,窯址散落分布在梁子湖與斧頭湖之間沿岸的丘陵地上,過考古證明的,在40乘以30平方公里的陸地范圍內大概發現了窯址145處,窯堂170條。
湖泗古窯址群,分青白瓷窯址群和青瓷窯址群兩大類別,梁子湖周圍分布的為青白瓷窯,斧頭湖周圍分布的為青瓷窯。窯址堆積的時間在唐末五代到元明之間,也就是說在唐末至明清之間的1000年的時間里窯址生產從來沒有斷過,但主要的燒制時間在宋代。今天我們對湖泗瓷窯址群中的八個窯址做了詳細考察。

關于湖泗窯的傳說:
說湖泗窯在宋代發展到了頂峰,當地窯戶正準備修建第一百座窯時,突然有一天,一位窯主睡覺夢見了“簸箕大的魚跳龍門和耕地用的犁耙壞了”。他不知其意。第二天請附近的半仙解夢,沒想到半仙大驚失色地說,你們得罪了窯祖,魚跳龍門意味著此地將缺少水,犁耙損壞代表著挖不出瓷土,這是湖泗燒窯兩件必不可少的原料啊!
恐慌中的窯主當即祭祀。但似乎這夢的陰影無法散去,窯戶或這或那等原因始終建不起第一百座窯。眾窯戶見湖泗窯的風水已盡,只好遷徙江西景德鎮。臨別時,對湖泗窯特別留戀的窯工們還挖了一些湖泗的高嶺土帶至景德鎮。后來,他們把這些土和當地的瓷土摻和在一起,使景德鎮在明朝成為我國最出名的瓷都。
這種傳說固然不可信,但湖泗窯與景德鎮有聯系卻是有據可查的。在景德鎮發掘的不少墓地中,都出現了湖泗窯的產品。而考古研究也表明,湖泗窯以匣缽、熱餅為主的“仰燒法”的燒制工藝與北宋早中期江西景德鎮湖田窯燒制方法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