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萬里行(十一)”2016年3月5日啟程,為期一個月,本次活動將從濟南出發,途經十個省份,計劃對近一百個有歷史記載的古窯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記錄,并與當地的陶瓷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廣泛地文化交流。 |
眾所周知的是,云南出產風景,鮮為人知的是,它也出產陶瓷。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多元文化滋養下,器物古雅、深沉,與民間很接近。陶瓷在這片土地上已扎根很久,3000年前,云南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建水,就已經出現了建水陶;600年前,玉溪人民也學會了燒制青花瓷。可惜的是,這段歷史對太多人而言是一片空白。
正在整修的建水窯古龍窯
建水窯位于建水縣碗窯村,是有著“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的主要生產基地。
這里有多處龍窯,窯床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勢建窯,以窯低端為窯頭,傾斜度在1、1~2、5度之間,長度不一,最長者超過50米,寬度在1、5~2、5米之間。





碗窯村是一個古村,這里的房子用土泥和窯磚堆砌而成的,土坯墻上混雜著碎瓷片

路旁一道道用殘破陶罐壘起來的院彰顯著這里的不同


土墻里面的殘瓷碎片。
碗窯村圓通寺內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奉本府清軍明文告示》碑文載:“碗窯名雖一窯,內分上下,燒造器皿,各不相同。上窯燒造者缸、盆、瓶、甕;下窯燒造者碗、碟、盅、盤。”以后由于窯業的興旺發達,加之兼燒陶器,碗窯村遂發展為上、下、中三窯,成為滇南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
紫陶原料來自建水碗窯村特有的 紅、黃、青、紫、白五色陶土,經過造型制坯、書畫、雕刻、鑲嵌、燒制、打磨等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紫陶屬于無釉磨光陶,燒成后用石料精打細末拋光,成品光潔,明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