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萬里行(十一)2016年3月5日啟程,為期一個月,本次活動將從濟南出發,途經十個省份,計劃對近一百個有歷史記載的古窯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記錄,并與當地的陶瓷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廣泛地文化交流。 |
坭興陶,古稱越陶,學名紫泥陶,自唐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榮昌陶并稱“中國四大名陶”。其窯變藝術在國內陶瓷行業中絕無僅有,藝術品位極高,有“中國一絕”之稱。2008年6月,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2月,坭興陶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在著名陶瓷藝術大師陳梅女士的陪同下,考察了缸瓦窯坭興陶古龍窯遺址。

陳大師詳細的介紹了欽州坭興陶的歷史和文化。陳大師也為欽州坭興陶的傳承和發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相關鏈接
龍窯是燒制陶瓷的窯爐,我國龍窯最早始于戰國時期,以其形狀如一條長長的臥龍而得名。龍窯一般利用自然山勢斜坡建造,用土和陶磚筑砌成直焰式圓筒形的穹狀隧道,由窯頭、窯身(窯床)和窯尾構成。
缸瓦窯村一代又一代的缸瓦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加上這里的坭質好,燒出的陶器質量高,生意越來越紅火,原籍橫州的盧、袁、王等姓氏的缸瓦人也相繼跟著進來。隨著人口增多,一條窯滿足不了需求,又在溝西建第二座龍窯,也約30米長。再后來,張姓、蘇姓,顏姓都相繼自己建了自家的龍窯,張姓甚至自建兩條。這些龍窯就分別叫張屋窯、蘇屋窯、顏屋窯。于是,不大的缸瓦窯村,處處窯火,遍地缸瓦。每裝坯滿窯之后,便家家上香祭神,土地神、三界爺、火頭公、眾先師,一律供上三牲羹飯,然后才點火。年節還要唱采茶、跳嶺頭、舞獅舞龍……一派熱鬧興旺之景象。
缸瓦窯村的先民,在燒制缸、缽、罐等粗陶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自覺開發精陶產品。他們采欽江東、西兩岸之泥進行組合,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用料的配方如按軟六硬四的比例進行混合來制作碗、碟、茶具之類的小陶坯,由于坭的骨肉相互支撐得當,燒制出來的質量特別好。這些小陶坯一般套裝在缸、缽等大件陶坯里燒制,燒制出的產品,以前的缸瓦人俗稱它為“四六瓦”。 這軟六硬四的配方,今天的坭興陶制作依然采用。這“四六瓦”精陶,就是技藝已相當成熟的坭興陶了。其始于何時,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