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萬里行(十一)2016年3月5日啟程,為期一個月,本次活動將從濟南出發,途經十個省份,計劃對近一百個有歷史記載的古窯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記錄,并與當地的陶瓷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廣泛地文化交流。 |
在陳志峰夫婦的陪同下再次來到溈山村,考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醴陵溈山窯址

醴陵溈山窯遺址位于湖南省醴陵市東堡鄉溈山村,距離醴陵市區8公里,是醴陵窯保存最好的窯址。因創燒了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釉下五彩瓷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被列為醴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3年,醴陵窯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山郁郁蔥蔥,阡陌縱橫,宛如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







窯址解說員為我們講解醴陵窯的歷史及當地的風土民俗

清代初期,溈山窯以手工做坯,所產瓷器基本為粗瓷;清光緒十八(1892)、十九年(1893),溈山窯瓷器產量達到高峰,共有窯戶480余家,年產量約8000萬件。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批準熊希齡呈文,并撥庫銀一萬八千兩改良醴陵瓷業。熊希齡與文俊鐸創辦湖南瓷業學堂,隨后又改建為湖南瓷業公司。這標志著以溈山為中心的醴陵瓷業開始從鄉村發展到城鎮。
清光緒三十三(1907)、三十四年(1908)間,湖南瓷業學堂研制出黑、藍、紅、褐、綠五種高火釉下顏料,成功創燒釉下五彩瓷器。1915年,湖南瓷業公司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與茅臺酒同獲金牌獎,醴陵瓷從此名聲大振。
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遭北洋軍閥張宗昌部蹂躪,生產停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溈山瓷業因地理和交通方面的原因開始衰落。大批窯業工人走出溈山,進入醴陵城區其他瓷廠。
1959年,國慶十周年之際,醴陵生產的釉下五彩瓷器被選為首都十大建筑用瓷,首都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用的勝利杯也是溈山窯燒制。
1964年,醴陵瓷器先后被指定為國宴餐具和國家禮品瓷。隨后,溈山窯開始生產毛主席的專用餐具、天安門城樓用瓷、中南海和釣魚臺國賓館用瓷。溈山窯因此被譽為中國當代“紅色官窯”。
二十世紀80年代初,醴陵溈山窯完全停止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