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這一詞時下很時髦,做策劃,也已成為當代一個很不錯的職業,這種策劃,不可避免的也進入了藝術界,其藝術活動中,策劃者代替了藝術家,成為主角。策劃優秀的藝術活動,在社會上具有巨大的反響,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種社會現實,使一些藝術家再也受不了寂寞,受不了孤獨。于是乎,不少藝術家自己也當了策劃,進行策劃構思。有些畫家急功近利,真想第二天早晨一起來,就有人叫他作大師,胡思亂想。但是這種人或許在某一天終于想到了一個主題,找到了一種表現手法。在這期間,他又多方努力,聯繫了眾多媒體,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展覽館。同時,奮斗數日,完成了某某系列作品。此后,巡迴展覽,并請理論家撰稿,說這人是天底下冒來的什么什么怪才,有什么什么創新,在報刊、電 臺、電視臺里大肆專傳,鋪天蓋地,出名了,可真的出名了!但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不會太長的時間,人們卻把他忘了。
二,奔命 ?
有個畫家說,作為畫家,想要出名,其秘訣是:只要用百分之十的時間畫畫,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搞關系。
現在世界上的人都很忙,對于畫畫,除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內地各個畫院的畫家有固定酬金外,其他的人都要為生計奔波。據說香港某畫家號稱一幅畫拍賣幾千萬元的,也還要靠教學維持生計。由此,不少人都想能事半功倍。有人分析過,在華人世界里,為什么油畫家沒有國畫家出名?有那么多大師?這除了華人的欣賞習慣外,與有些國畫可以很快完成,產量高,產品多,使中國畫具有便于贈送的特點,不少國畫家很容易結交朋友,不能說與之不無關係。正因為如此,很多藝術家都很忙,而多不是忙畫畫,而是忙于事務,什么事務呢,人際關係的事務。上午、下午,甚至于晚上,時間表都排得滿滿的。他的作品都是很辛苦趕出來的。忙人眼中無風景,怎么能畫出好畫呢?
三, “風格”?
畫什么與怎么畫,這似乎是繪畫界的老問題了,也可以說是不是問題的問題。畫人物,還是畫風景靜物,山水花鳥。這當然看個人的喜好與條件。但是,對于這個問題,向來都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這好像是題材的問題,畫人物,有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人物,畫山水風景 ,有大山大水,也有小橋流水。畫花鳥,有梅蘭菊竹、飛禽走獸。至于表現方法,當然會各顯神通,也已不是問題了,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
在美術界,張小綱等人的畫拍賣上天價,不少人就琢磨著:如果單一畫一種東西,統一用一種畫法,便很快能形成“風格”。而一輩子畫一件東西,一輩子用一種畫法,比不斷的去探索方便多了,并且很快便可見成效,何樂而不為?于是,不少人壓抑自己,硬著頭皮去畫、一再去畫那些自己沒有感受或已失去感覺、而被認為是“風格”的東西。畫者已乾澀乏味,觀者就更甚。這樣的畫展,人們看了開頭二、三幅已夠。
四,名人作秀 ?
女人傍大款,已不足為奇,而現在的藝術家傍大腕,可真讓人作嘔。
有次我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參觀了某畫家的個人畫展,其中,前面大部分是名人題辭,接著又是有名人簽名的肖像,最后才有幾幅不怎么樣的習作。不看展覽前,我對這位畫家還有些好印象,看了展覽后,卻使我轉向負面。
現在,畫展請名人題辭,已是常見的情況。內地還出錢(出場費)請領導者與名家出場,也已不為怪。在某省美術館舉辦的一次聯展,大家湊錢作出場費,請中國美協某領導、名人前來剪綵,和名人合影時又另出錢,按出錢的多少決定與領導、名人坐位的矩離。盡管如此,但作品是怎樣還是怎樣,作者該怎樣還是怎樣。
五,大師如此說 ?
在評論界,收了錢,受人之托,失去文德者,大有人在,這自然不必去論述。但也有其撰寫論文者,全文的絕大部分內容,均為摘抄古今已有定論的名家語言,某人怎么說過,某人又怎么說,就是沒有自己怎么說。人云亦云,看不見有什么真知灼見之處。這是有意消磨讀者時間,如果說重些,那么是有同慢性謀殺別人生命。
按理說,在藝術界,一般都是先出現了作品,才會出現評論。現在顛倒了,評論家先發話,說不應該怎樣怎樣,而應該如何如何。不畫畫的指揮畫畫的怎么怎么畫!
……
六,時下的藝術缺了點什么?
既有策劃,又能奔命。既有“創新”,又具“風格”。既有大腕相陪,又有文章佐證。那么,時下的藝術還缺了點什么呢?
我認為,時下藝術卻真缺少點真誠,不少人在做作、做假。失去真、善、美的東西。而真誠。恰恰是藝術最最重要的根本。
如果你對藝術真誠,像信徒那么虔誠,你就會明白:策劃有短期的策劃與長期的策劃,一時的策劃與終生的策劃。而你的策劃就會是長期的策劃,終生的策劃。像有一些畫家一樣,甘心于寂寞、孤獨,一聲不哼,埋頭苦干,既默默地畫畫,又不斷汲收各有關知識,提高藝術素養,他不輕易參加展覽,更不舉辦個人畫展。但從他的作品可看出,他對每件作品都有所追求、有所探索,一步一個腳印。一開始,這種人并不出名,但這種追求與探索的作品往往使人過目難忘。
如果你對藝術真誠,你就會明白:有的人,憑對藝術的酷愛,忙中偷閒。他不會忙于奔命,他也的確不擅拉關係,也沒興趣與本錢去搞關係,但這反而讓他贏得了時間,集中精力堅持藝術的探索與實踐,正因為這種堅持,你會不斷感受到收穫及積累的歡樂。年過一年,積累日益增多,當他拿出作品與公眾見面時,卻能使大家眼光一亮,印象深刻。
如果你對藝術真誠,你會明白:所謂“新”與“舊”,其實只是輪回。而藝術的評價是優與劣。真正深刻的好的藝術,才是真正新的,它既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人們也永遠不會認為它已過時與陳舊。
如果你對藝術真誠,你就會明白:你應該去畫你真正有感受的東西,你還會明白,你畫的已不僅僅是什么物象,而是你要畫出你對這物象的感受。什么辦法能把你這種感受表現出來,你就採取什么辦法,可以不擇手段。人對不同的東西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時段對某一東西也有不同的感受。你誠懇的去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說去吧!但藝海無涯,這里沒有現成的,只能是艱苦的探索了。至于作品,格調比風格更重要(況且,風格來自藝術家的總體審美取向,上列的所謂“風格”,并非真正的風格)。風格只有區別,作品的格調方見其優劣與高低。然而,高格調的作品靠深厚的學養,藝無止境,而這些,都是需要大下功夫的。
如果你對藝術真誠,你應該相信:真正的藝評家是有良知的。好的作品,終究會被發現。名家也多都是愛才的,如發現你創作出了好作品,盡管沒有請他剪綵、沒有與他合影,他也會對你以讚揚與鼓勵。至于對于喪失藝德的“評論家”與“大師”,我們真的也可不屑一顧。
如果你對藝術真誠,你會明白:你自己如此說比別人如此說更重要。你寫文章目的是闡明自己的見解,如自己沒有獨特見解,又何必浪費自己的精力、又佔有報刊版面、擔誤讀者的時間呢?當然,做到能有真知灼見并非易事,靠努力的摸索,天上是不會突然掉下餡餅來的。
我們不仿回到原點,你最初學畫時,難道不是出自對藝術真誠的酷愛、而是出自功利、抱著其他目的、賺錢?古今中外的藝術家,看不到有一個是大富翁的,如果想賺錢,改行經商,比搞藝術的機會不知要多多少倍。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藝術家都要做到十分的虔誠,我只希望藝術家們能多一點的真誠,希望大家相信,多一份真誠會有多一些收穫,會取得多一些成就。
作者系香港油畫研究會榮譽會長 林明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