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油畫家井士劍聊起用紫砂材料做自己心中的壺,也就是說概念壺,做些好玩的壺。聊到找些各專業畫種的藝術家,每人做十把,有個百十把就可以做展覽了。是的,現在喝茶的壺滿世界都有,不用我們做,但是有意思、有創意、有概念的壺不多,而這正是我們值得嘗試的一種表現形式。用紫砂這種成熟的原料進行藝術創作,融入各自對壺的理解和感受,展現出一個時期的藝術家對壺文化的見解和再認識。
據記載,清乾隆年間吳騫所著《陽羨名陶錄》載“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余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陳嗎遠將紫砂藝術帶入大雅之堂,而后來備受推崇的曼生壺,則是紫砂藝人與文人合作的又一典范。陳鳴遠上承明代精粹,下開清代格局,是供春、時大彬之后最有成就的紫砂大師。

吳昊作品《玄壺系列之一》

《如意》

《富士》

《意壺》

《意壺》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文人的參與使得器物更儒雅含蓄,簡潔樸素,彰顯出文人淡泊高遠的心志。壺形追求自然生動,寓意深刻,刻款書法亦很精妙講究,將紫砂壺從民間的日用品變成有深刻文化內涵的藝術品。作為授業解惑且了解陶瓷藝術發展史的業界人士,倍感責任重大。
在今天這樣多元并立且資訊膨脹的背景下,繼承和柘展陶瓷藝術,追尋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研究與創作,力求在陶藝語言、精神內涵、情感表達等方面有所突破。當代藝術發展至今,歷經許多歷史性的演繹和紛繁的藝術呈現。東方文化最深層的理念、氣質、精神,具有普世意義的形而上的價值觀,成為在當下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形態。隨著國際影響力的彰顯,中國開始有了文化動力來向世界進行自身文化的確認和價值觀的輸出。中國人自古就非常重視人的精神境界,有很豐富的理論,至今影響著我們的審美導向。隨著信息和資訊的發展,重新建構東方文化價值,對中國乃至世界所面臨的文化困境將產生積極意義。
從某種層面上講,西方當代藝術對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影響是值得肯定的,從藝術史發展脈絡看中華民族自我文化的更新和擔當,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在當今文化、資訊的同步性和文化問題的共通性背景下,作為青年藝術家勢必要尋找新的方向和新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