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水墨畫的提出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建立在青花和水墨畫的基礎上,在青花料和坯體基礎上創作水墨畫,挖掘青花水墨畫的潛力。元青花人物吸收了水墨畫中用筆的特點,人物故事全景以“一支筆”全部畫完,這是青花水墨畫初始期的特點。明清青花水墨畫吸收了水墨畫中渲染寫意的特點,混水技法就是一個列證。王步青花融入了傳統水墨畫諸多筆墨技法特點,在青花諸多材料的允許下,用筆和用墨上達到了統一,形成了青花水墨畫獨具特色的繪畫語言,對于青花水墨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高建軍青花水墨作品《相依》
而青花水墨畫怎樣繼續發展創新呢,借鑒水墨畫筆墨創新方法,運用到青花水墨畫之中。現代水墨畫家對水墨畫的發展做出了一些嘗試,其作品呈現了多姿多彩的局面,最重要的表現在他們的筆墨技法創新精神,比如臺灣畫家劉國松對紙張材料的發揮,繪制好通過抽調紙張中的紙筋,呈現出自然的肌理,再利用肌理作畫,就會形成新的山水氣象,九寨溝系列作品則是通過水的印染肌理繪制水的顏色,這些都是在研究水墨畫所用的材料,探索材料帶給水墨畫新的語境。而宋雨桂所作的山水,立足于傳統筆墨技法,融入光影造型,淡色覆染,抒寫與潑墨融為一體。賈又福的太行山系列作品,采用潑墨畫法,潑墨之后依據山體繼續皴染,黑白對比分明,視覺沖擊力強,(還有很多水墨畫家不一一舉例)。
對于水墨畫筆墨技法研究貢獻突出的不得不提到黃賓虹,他把水墨畫筆墨技法總結為“五筆七墨”,“五筆”:平、圓、留、重、變,“七墨”:濃、淡、破、潑、漬、焦、宿。“五筆七墨”是建立在宣紙和絹本上的總結,借鑒水墨畫的筆墨技法,吸取營養運用到青花水墨畫創作之中是一個大的方向,在青花上運用“五筆七墨”需要“因地制宜”,比如青花混水就可以表現“七墨”中的濃墨和淡墨,材料的不同,在表現方法上也要有所不同,青花水墨畫的材料特點比宣紙的特點更加具有工藝性,它是建立在這些材料上作畫的,繪畫青花水墨的時候就必須依據青花料自身的工藝特點來繪畫。比如畫線,紙上水墨畫的線可以慢慢勾勒,行筆可快可慢,但青花料在坯體上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原因是坯體會很快吸干毛筆中青花料的水分,這是用筆的特點。在用墨上就必須澆滿青花料,保持水分濃度,在這里要提到兩種材料,茶葉水和桃膠。這兩樣東西在青花料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不加桃膠,勾出的線條是空心線,可見桃膠的多少直接影響著畫青花的用筆。再說茶葉水,水墨畫中渲染可以一層一層疊加,在釉下青花水墨畫中,需要用混水技法來繪制,而茶葉水就顯得很重要了。青花料混入水的多少可以決定青花的濃淡變化,而茶葉水的作用就是均勻稀釋青花料的濃度,只有這樣在混水的時候才可以流暢自如。再說施釉,最好選用影青釉(青白釉),統一色系的影青釉可以使青花料發色達到最自然的藍色,上釉厚度一般在一毫米左右,這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一個材料是坯體的泥料,如果泥料太差燒出來就會灰暗,即使青花料和釉面再好也是沒有用的,選擇好的泥料也是很重要的。把水墨畫中筆墨技法融入到青花材料之中需要不斷的嘗試和創新,而這種工藝性和筆墨技法融為一體勢必會給青花水墨畫帶來新的發展。

高建軍青花水墨作品《山水》

高建軍青花水墨作品《江畔》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張璪)、“搜盡奇峰打草稿”(清·石濤)這是兩位古代畫家對于繪畫創作提出的看法,從唐代到清代“師法自然”的創作精神就已經存在了,而水墨畫中的“師法自然”并不等同于西方繪畫的寫生。珠山八友和王步同屬一個時期,瓷上繪畫之余經常練習紙畫,或臨摹或寫生,他們完成了由自然物象到紙上繪畫再到到瓷上作畫的過程,從王步的青花鯰魚作品可以看出其精湛的藝術表現力。自然物象是一切繪畫藝術的來源,青花水墨畫也不能列外,學習古人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自己的感受,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青花水墨畫掌握材料工藝是創新的基礎,借鑒水墨畫理論技法是創作的方法,由自然物象到青花水墨畫表現是創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