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筆,就是請人捉刀代替自己寫字作畫,最后落自己的款印以應世,或者是由于畫家本人名氣太大,約件太多,無暇應酬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畫壇的代筆現象歷代有之,同時也是書畫鑒定中較為復雜的問題。
書畫的"代筆"情況大致有幾種:由代筆人完成書畫作品的大部分或某個特定部分,剩下部分交給書畫家,等于共同完成,為"局部代筆";書畫家在"代筆"人完成的作品上落款、蓋印,或從內容到落款都由"代筆"人完成,書畫家僅蓋印,為"全部代筆";此外,受利益驅動等原因在明知某成品不是自己的筆跡時,或誤將模仿品認做自己的"真筆",為"意外代筆"。以下這些名家,分別是哪一種代筆呢?
吳道子:找代筆也要看運氣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唐朝著名畫家,中國山水畫的祖師,被后人尊稱為"畫圣"。吳道子小時候就失去雙親,生活貧困,為了生計向民間畫工和雕匠學習,由于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師,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畫家的他,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畫。這樣,一方面對他這樣一個平民意識很強的藝術家是一種約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優厚的生活條件,不再到處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藝術才華。吳道子性格豪爽,喜歡在酒醉時作畫。傳說他在描繪壁畫中佛頭頂上的圓光時,不用尺規,揮筆而成。當吳道子承接了一些大尺寸的壁畫工程時,就需要有一些弟子為他充當助手。吳道子自己描線,他的弟子或其他工人替他著色,翟琰和張藏都是為吳道子的畫著色的"代筆",而色彩濃淡效果良好。吳道子的壁畫,據記載也有經過不甚高明的工匠著色而受損的。這時,吳道子的身份就是"創意設計師",只有當他獨立完成一件作品時,才是真正的創作。
丈夫為之代筆的管道升

管道升

管道升《煙雨叢竹圖》
管道升,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封建社會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然而在這種偏見下的管道升卻是一個才華橫溢聰敏機智的女性,在當時女子16歲便可婚配的環境下,她一直單身到28歲才遇到自己的丈夫趙孟頫。趙孟頫也是一代書畫大家,五歲起開始習字,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管道升擅畫墨竹、梅、蘭。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他們都有共同的愛好,寫字作畫,共評共賞,其樂融融。二人的愛情故事也一直被傳為佳話,如今大家常講的“你儂我儂”就是出自管道升所寫的《我儂詞》,故此,至今書法界仍有人懷疑,管道升的某些書法作品是趙孟頫所寫。
代筆者眾多的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竹蘭圖》
文徵明是"吳門四家"之一,與吳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又被稱為"吳中四才子"。居京為官四年,這無論在"吳門四家"還是"吳門四才子"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聲名顯赫,四方求畫者極多,有"文筆遍天下"之說。文氏一家的子侄和弟子都得其傳授,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學生錢榖、陸師道、陸治、陳道復、居節、朱朗都師承其法,各有心得和成就。在這種情況下,文徵明要應酬四方,要子侄學生為他排憂解圍而代筆,另又有子侄學生學仿他畫法的作品,加上做偽者乘機混淆其中,如此狀況,形成了文徵明畫作的混亂。
文徵明本人無論細文、粗文,除了用筆含蓄溫雅外,整個畫面的"筆勢"、"筆氣"給人一種"韌"的感覺,代筆者除了技巧上的必然區別之外,作細文者往往過于呆板或是紊亂,作粗文者往往鋒芒外露或是平板淺濕,缺少渾然一體的柔韌氣質。文徵明畫是長期修養的結果,是內心平衡與長久技巧訓練的融合,這種安穩自在內心境界的流露,作偽代筆者無疑是難以做到的。
一般畫家的畫有早、中、晚期的不同,但由于文徵明早、中期作品本來存世就少,而成名后代筆畫及偽作流通于社會的,大都是具有其后期典型風格的作品,所以,一般鑒定文徵明的畫,主要須掌握他粗文、細文的特點。文徵明請人代筆,或有人乘機做文徵明假畫,幾乎是公認的。要分析透徹,除了要熟悉文徵明真跡之外,還必須下同樣功夫來了解文徵明代筆者的作品,這包括這些代筆者本人畫的風格和代筆文徵明畫時的面貌。
傻傻分不清楚的董其昌

董其昌石刻像

其昌《高逸圖》

董其昌書法作品
董其昌活著的時候,就讓他的好幾個學生為他代筆作畫、寫字,董其昌死后,那些自行代筆冒充董其昌作畫、寫字的更是不在少數。后世流傳下來的董其昌的書畫作品魚龍混雜,真假難辨。
董其昌的代筆人多的原因之一是他身處松江畫壇的主帥位置,加上禮部尚書的顯赫官銜,公務十分繁忙;原因之二是董其昌書法負有盛名,求畫者甚多之時,為了應酬需要,不得不由他的朋友、學生以及畫工,乃至姬妾、侍女們代筆,從而給董其昌作品蒙上了撲朔迷離的面紗。據啟功先生考證,當時為董其昌代筆的就有趙左、陳繼儒等數十人之多,且屬于"技藝高者為技藝低者代筆",因此后人鑒定董畫,水平不佳者往往被視為真跡,而越雅致越精彩的作品,則很有可能被視為代筆。
清人筆記里說,可見名家隨意應酬之作,真品常有不如贗品者,所以,真品和贗品不是靠工拙就能看出來的,也就是說,真品未必就是好的。還有一則關于董其昌的趣事:董其昌曾經給一個朋友寫了不少的字,有一次,這個朋友拿著這些字去請董其昌自己品評哪一幅字最好。董其昌認真看了一遍,選出一幅結構綿密的作品,說這張是他的平生得意之作。不料,這個朋友聽了董其昌的話,又仔細看了看那幅字,笑著說這張字其實是別人臨摹的,不是董其昌的真跡。說完,兩人相視而嘆。董其昌自己尚且看不出自己書法的真假,別人就更難鑒別出來了。
慈禧太后:畫不好沒關系,我的職業是太后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作品
慈禧太后除善弄權術、熱衷政治外,生活中喜愛書畫,尤其愛以"自己所作的"書畫賞賜群臣,以示恩寵,籠絡人心。但實際上慈禧本無藝術才華,其書畫多由人代筆,鈐上慈禧專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所以,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更準確一些。
其畫多為工筆花鳥,工細稱麗如繡織品,格調不高。據考證,慈禧太后書畫作品多為他人代筆,然藝因人為貴,其書畫作品價位并不低,近年書畫拍賣活動中亦有其作品。
為慈禧代筆的畫家叫繆素筠,是慈禧繪畫的最重要代筆者。慈禧對她優禮有加,賞三品服色,月俸二百金,免其跪禮,常令繆素筠位居其左右,隨時教她畫畫,或為她代筆作畫。而清末宮廷畫家屈兆麟則為慈禧代筆畫松、鶴、靈芝等。
慈禧本人藝術鑒賞力、表現力的低劣,導致了她執政期間宮廷繪畫以平庸著稱。這期間既沒有培養出有創造力的畫家,又沒有創作出對當時的畫壇,或對未來的畫壇有影響力的作品。晚清的宮廷繪畫在來自民間的、藝術上生機勃發的"海派"繪畫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蒼白無力,以致常使人們忽略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