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劉伯駿:中國凡高獨愛十指禪






[日期:2011-11-19]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謝綺珊 [字體: ]

  90高齡在中國美術館開展

  近日,劉伯駿“十指禪機”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出的是劉伯駿近年的指畫代表作。今年90歲高齡的劉伯駿50年前開始在大巴山深山修隱創作,如今老當益壯,80歲后兩次變法,自毀作品上千張。他雖到耄耋之年,卻被美術批評家評為“90后”,他自己則戲稱剛剛進入青春期,“九十正當春”。近日,“十指禪機·劉伯駿藝術展”策展人郭紅梅接受記者專訪。

  劉伯駿:號老牛駿、吐真氣。1921年生于四川宣漢,6歲開始習畫。1947年畢業于杭州國立藝專,師承潘天壽、吳茀之、林風眠、李可染等教授,主攻寫意花鳥畫,兼習指墨,書宗秦漢,指畫得潘天壽親授與心傳。1947年,潘天壽為其在湖州韻海樓舉辦了“潘天壽門生青年國畫家劉伯駿作品展覽”。1949年參軍,上過朝鮮戰場,1955年復員回到大巴山區,隱居50年。

  唯一被潘天壽允許

  用其名義開畫展的門生

  用指作畫畫破棉被

  劉伯駿的父親是當地名紳,母親是大官宦后人,嫁妝中有六幅鄭板橋的真跡,父母都畫得一手好畫。他6歲開始習畫,7歲由兩個舅舅教其詩文和書法,13歲追隨當時的西畫名家。1945年,在杭州國立藝專開始得到潘天壽言傳身教,成為極少數得到過潘天壽真傳的嫡傳弟子。這一點,連吳冠中也自嘆弗如,吳冠中曾自言,跟潘天壽學了一年多的畫,卻從沒親眼看見過他畫過畫。

  “潘天壽對高其佩指畫的繼承是一種神跡,就是所謂的心傳,沒有直接教授過,畢竟隔了幾百年,是靠臨摹、悟性和勤奮的摸索。”郭紅梅說,“而劉伯駿就很幸運,他得到了高其佩的親自教授,給他做過范畫,長達4年左右的點評、教導。潘天壽一生只給一個人以自己的名義做過畫展,那就是劉伯駿。該畫展展出100幅作品,絕大部分售出。后來劉伯駿70年的從藝生涯中,有50年基本上一直在練指畫。”

  1944年,劉伯駿的二年級習作《墨貓》被當時政要白崇禧收藏。但由于此收藏關系,“文革”期間屢受迫害,并入獄,右臂因長期捆綁過緊致殘,獄中開始以左手在棉被上練習指畫。如今能以十指作畫,實屬奇跡。正如其詩所云:“用指作畫畫破被,始成今日十指禪。”他也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用十個手指頭畫畫的人。

  86歲變法自毀畫作上千張

  1955年,劉伯駿因出身問題不能進上海、北京工作,返回老家四川達縣地區,分配到巴山深處的南江縣中學任美術教員。從此潛心精研詩、書、畫藝,隱居深山近40年。直至1993年,中國美術館為其舉辦“劉伯駿書畫展”,世人嘆絕,作品被中南海收藏。1994年,眾人的挽留并沒有使他停駐北京,他重回大巴山,再次隱居深山至今。

  郭紅梅說:“劉老被稱為大隱,1994年之前,他因命運安排被迫隱居。但1994年之后他名聲大振,卻是主動隱居。用賈方舟的話說:他少年得志,中年多磨,晚來開花。”

  晚年,劉伯駿兩度變法,2001年80歲時,他第一次變法,借助以指作畫的特殊意趣,將其發揚光大,初步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個人獨特風格基本形成。86歲決心再次晚年變法,自毀畫作上千張。對于如何理解劉伯駿這種自毀畫作的行為,郭紅梅說:“他超越了常人,更多的是超越自己。在常人看來,這是在燒錢;但是對他來講,要進入藝術史,能夠青史留名,一定要拿出最好的,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時間的作品。所以,現在我們能夠看到他2007年之前的作品特別少,張張都是經典。這種對于藝術的癡迷可謂亙古爍今,空前絕后,歷史上沒有人燒過自己上千張作品,而且那個時候他的畫價已經很高了,有大批的藏家和追隨者。”

  劉伯駿對傳統題材進行拓寬——“平民花中四君子”:向日葵、雞冠花、美人蕉、荷花,讓人驚嘆,其中向日葵、雞冠花、荷花皆已形成獨特的個人筆墨語言。劉伯駿是繼鄭板橋之后對蘭、竹的描繪有了新突破的藝術家,表現在構圖驚險、用筆奇崛、造型天然、立意雄強。尤其是“霧竹”,開創了國畫中的寫竹新樣式。

  畫要入禪,須得素心

  從不關心畫價

  劉伯駿的目標是活到120歲,即使如今,也看不出來他半個月前剛做了心臟手術。“他走路很快,我跟他一起走路都跟不上他。此次展覽掛在正廳中間的那幅向日葵,那么有力量的一幅畫,誰也料不到,這是他半個月前準備做手術前剛畫的。”

  “他60年來的生活狀態就是,每天早晨起床,活動一下手腕,讀詩或寫詩,吃完早餐,開始畫畫,或者出去寫生。”郭紅梅說,“他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的人品,然后是畫品。他對擁有的、失去的一切都心懷感恩,他像一個孩子一樣單純。這或許也是他高壽的原因之一。他的畫室只有16平方米,兼作起居室、書房。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賣了高價,也不關心,他就知道畫畫。”

  郭紅梅說:“十指禪這個‘禪’字是他自己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境界。”劉老作畫心得之一便是:“畫要入禪,就得素心。”大巴山的雄嶺奇水山花野草給了他無盡的創作素材和靈感,熏陶了先生山風野露般的自然真氣和雄魄骨力。也許只有在這樣的環境里,畫家才有幸遠離浮躁,修煉成了一顆畫家最難得的“素心”:他從不問畫外之事,每天醉在畫中,樂在畫中。唯其如此,才能傾其80余年繪畫功力和自然真性于畫中,達到畫已入禪之妙境。

  對話策展人郭紅梅——

  他的作品最后進入藝

  術史的一定是向日葵

  廣州日報(微博):劉伯駿的指畫有什么獨特魅力?

  郭紅梅:指畫在藝術史中相對來說是比較弱的一支,作為大師被藝術史記載的到目前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清代的高其佩,他是指畫的創始人,存世的作品都是指畫;第二個是近代的潘天壽,我們現在熟悉的他的巨幅代表作,絕大部分也是指畫。下一個大家公認就是劉伯駿。劉伯駿的指畫龍飛鳳舞、蒼老雄健、狂放野逸,無論從很細小的局部看,還是從整體的畫面效果看,一眼就區別于傳統的毛筆畫。

  廣州日報:劉伯駿被稱為“中國的凡·高”,您怎么看待這個稱謂?

  郭紅梅:我原來比較反感這種稱謂,因為我特別不喜歡拿西方的標桿去衡量中國的藝術家。可是這個是例外,因為劉老確實因畫向日葵進入藝術史,凡·高被全世界接受主要也是因為向日葵,所以這一點確實有可比性。劉老畫了這么多花,最后進入藝術史和世世代代被人傳頌的一定是向日葵,他是中國國畫史中第一個將向日葵作為一生一世創作,并且畫出了向日葵的獨特藝術筆墨語言的第一人。除了題材與凡·高可比,在藝術感染力方面也有可比性,都激情燃燒,熱烈奔放,氣勢磅礴。

  廣州日報:如何理解他對傳統題材進行拓寬,以向日葵、雞冠花、美人蕉、荷花“平民花中四君子”為主創題材?

  郭紅梅:向日葵、雞冠花在野地里生,野地里長,根本不會被移植到溫室,就像我們平常的蕓蕓眾生。再看美人蕉,本來是嬌滴滴的花,卻開在烈日下,特別像平民,風吹日曬也得生活。荷花被文人盛贊為優雅,其實它就是在爛泥塘里長,而且它的意義是給人們獻藕吃。這些花都是我們老百姓的花,劉老也說,我就是想畫老百姓,因為我就是一個老百姓,一個在深山老林里的普通老人。其現實文化意義在于,與當下的社會大潮流是吻合的。

  廣州日報:中國畫家一直在尋求水墨畫的變革,您認為劉老達到了什么樣的高度?

  郭紅梅:如果他沒有自己的個性,就會淹沒在高其佩、潘天壽的成就之下,而沒有自己獨特的面貌。他的指畫區別于前兩者的就是,前兩者還是在篆、隸、楷這樣的指畫審美趣味中,而劉老更多選用的是草書和行書這種趣味的指法。他畫的蘭花,葉子長達一兩米,草書入畫的感覺極強。潘天壽的畫金石味達到頂峰,劉老反其道而行之,其指畫的獨特魅力和個性表現在于,他在草書、行書上下工夫,他們都達到了指畫難以逾越的高峰。劉老的指畫豐富了藝術史變革的格局和藝術史的面貌。

  廣州日報:對于寫意花鳥畫,劉老的指畫是否為一個很好的載體?

  郭紅梅:他的畫能夠進入藝術史,其中一個先決條件就因為是指畫。因為指畫本身難度極大,本來研習的人就很少。下一步他就要專攻山水,其實他有大量的風景寫生,這六七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過風景寫生。林風眠教他西畫,李可染教了他一年多山水畫。李可染說,你有這么好的功底,不能只局限于花鳥畫。劉伯駿謹遵師訓,常年進行風景速寫寫生。我整理他的風景寫生就有上萬件,極為浩繁。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