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可染《北國風光》
20世紀70年代初,李可染得以自1966年“文革”開始被迫擱筆后重拾畫筆,心情甚為舒暢,其間創作了大量精品,如1972年的《陽朔勝境圖》,1977年的《清漓勝境圖》《革命搖籃井岡山》等。此幅《北國風光》創作于1972年,這一年,李可染接受國務院的任務,為民族飯店作《漓江》巨畫。
李可染的山水風格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其藝術語言集中體現在渾厚深邃、靜默靈動的美學表現中。《北國風光》將諸多繪畫元素與藝術語言統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畫面中,而其恢弘氣勢卻已溢出畫面,流淌在每一個華夏子嗣的心間。作者將各具象征意義的寶塔山、黃河、長城、紅太陽、松林、山脈等融匯成一幅美好河山的勝景,傳達出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東方紅,太陽升——祖國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紅色光暈,寶塔山在最為近景處的山頂屹立,似燈塔般指引著方向;母親河順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流淌,隱約傳出歷史的車輪聲;長城在蜿蜒中奮力前行,訴說著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盡管李可染后因“四人幫”陰謀發動的“批黑畫,反擊資產階級黑線回潮”運動而再次遭受身心迫害,但其對祖國山川的摯愛之情從未改變,其后創作的多幅流傳經典作品即可為證。
縱觀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滿”、“崛”、“澀”為特色。此幅卻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不由得讓人想起令人過目難忘的《萬山紅遍》。同樣是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紅色題材,《萬山紅遍》濃烈激昂、酣暢淋漓,《北國風光》則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別有一番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