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扇
《紅樓夢》中,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節,故事有聲有色,人物各具情態。別小看了做道具的扇子,不僅契合環境,也增加了畫面的美感。據說梅蘭芳每次演《晴雯撕扇》,必在上臺之前,精心畫一幅扇面,裝上扇骨,帶入戲中,在臺上撕掉。演一次、畫一次、撕一次。他的琴師徐蘭沅悄悄把撕壞的扇子撿回去,請人裝裱修復,成了難得的藝術品。徐蘭沅懂梅蘭芳的扇子,梅蘭芳懂曹雪芹的戲。
一把折扇,不用時藏于錦囊,天熱就隨身帶著,古人寬袍大袖,可袖于其中。折扇多用竹制扇骨,也有用獸骨、象牙或名貴木材的。講究的扇骨常有名家鏤刻的山水、花卉、人物或詩詞,打開之前,即可把玩欣賞。但一把折扇的精魂在于扇面的書畫,神怡務閑之時,徐徐展開,撲面而來的筆墨詩情,是一縷東方神韻、一縷清雅的中國風。
扇面書畫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三國時,漢桓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曹子建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曹操請主簿楊修為他畫扇,楊修不慎將一滴墨汁濺到扇子上,情急之下,靈機一動,就勢把墨點畫成了小蒼蠅。一會兒曹操走過來,竟認畫作真,忙用手去拍打。
唐代畫扇之風更盛。從名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上可以看到跟隨貴婦的侍女們手中所持之扇就是有畫的,它們執的是圓形的紈扇,亦名團扇。唐代王建《調笑令》:“團扇,團扇,美人頻來遮面。”
折扇的起源,有不同說法。王雪濤《畫扇》說:“南齊時就有了折扇,而在折扇上進行書畫創作始于南宋初期。”更嚴格的考證認為折扇是北宋時由朝鮮傳入的日本樣式。
宋室南渡不久,朱翌有《生查子》詠折扇云:“宮紗蜂趁梅,寶扇鸞開翅。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描摹折扇十分形象,但稱之“寶扇”,恐怕還是稀罕物。江蘇武進南宋墓葬出土戧金花卉人物朱漆奩,奩蓋上戧畫著仕女消夏圖,兩個仕女一持團扇,一搖折扇,表明南宋以后折扇已在大戶人家普遍使用。折疊扇因能放能聚,當時也叫做“聚扇”、“聚頭扇”、“聚骨扇”或“撒扇”。原先愛在團扇上題字作畫的書畫家們,也開始在折疊扇上一顯身手。擅長金碧山水的名畫家趙伯駒就曾在“聚扇上寫山”,元人一見即傾倒其“萬里江山歸一握”的磅礴氣韻。宋寧宗的楊皇后(即楊妹子,曾被誤傳為皇后之妹。)也曾在折疊絹扇面上作畫,據傳到明代“折痕尚存”。遺憾的是,傳世的宋代畫扇都是團扇,而折扇書畫迄今未見。進入明代,折扇書畫才取代團扇書畫而獨領風騷。傳世最早的折扇畫,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朱瞻基所繪的《松下讀書圖》,現藏于故宮(微博)博物院。
折扇畫的題材非常廣泛,神話故事、人物鞍馬、峰巒疊石、曲溪流水、村舍樓閣、閑草野花、蝦蟹鳥蟲皆能入畫。明清扇面畫高度反映了這個領域的藝術成就。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代的“四王吳惲”六家和“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都有扇畫佳作傳世。
扇面同時也是書法藝術的一片天地,篆隸楷行草,明清折扇中各體佳作都有,書畫扇面常是一面畫,一面書,相得益彰。民國時期、當代以來,書畫折扇也是佳作頻出。
除成扇外,還有大量扇面存世。這些扇面上的書畫創作完成后,收藏者并沒有打算制成扇子,而是精心裝裱成鏡心或立軸,懸掛于廳堂、書房,純供欣賞。也有的本來已經制為成扇,使用一段時間后,主人舍不得再用,便將書畫扇面從扇骨上揭下,裝裱后懸掛欣賞。集存名家書畫扇面是古今收藏家的一大賞心樂事。
扇面上寬下窄,呈半圓狀,形狀靈動優美,尺幅小,卻又有長卷漸次展開的開闊之感。構圖和布置別有難度,容易造成形象的傾斜和總體畫面的不平衡。書法多取隔行減字的章法,以解決上寬下窄的問題,或是集中在上端書寫,下端留出大塊空白。方法很多,都是為了留白的均衡。繪畫雖有各種題材、各種風格,卻總是以清雅虛靈為上,畢竟是一把隨手的物件,總是不宜裝得太滿、拿著太重了。一把折扇,往往起于友人間的交流饋贈,如同詩歌里的唱酬應和,其中有一個緣起、一份友情,本非為了公之于眾,但既是出自真情、本于平常,自然也能引起旁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