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上世紀—1949年12月13日那次冒險飛行,也許就不會有這個世紀—2011年12月18日的北京國貿(mào)秋拍會,更不會有張大千和他的《人物山水二十八條屏》和最后拍出的1.35億元高價。

1982年6月,臺北,摩納哥雷尼埃親王和格蕾絲公主與張大千談話

畫家張大千(1899-1983)
法國藝術(shù)品行情公司Artprice的報告顯示,張大千的作品在2011年1371件作品被拍賣,總額超過5億美元(合人民幣30多億元),超過畢加索,成為全球第一。這一切都與六十多年前的一次充滿危險的搶救飛行有關(guān)。
本報記者曾于2005年飛赴臺北,采訪當(dāng)年曾駕機參與這次絕密飛行的飛行員黃庭簡,近期又走訪了位于成都附近的、張大千最后一次降落的機場,尋訪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或事,在斑駁的歷史殘片中,細細拼接,還原當(dāng)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受令轟炸廣水鐵橋
黃庭簡,1920年出生,河南滑縣人,1943年留美受訓(xùn),1944年返國直接加入中美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簡稱CACW)第一大隊二中隊,任B-25轟炸機飛行員。
歷史被塵封太久容易失去原本真實面目,只要談及抗日戰(zhàn)爭時期空中作戰(zhàn),就言必稱“飛虎隊”、陳納德,實際上,所有的空戰(zhàn)中的飛行員幾乎都來自中美混合團。(本報2010年8月18日曾以《張義聲:我不是“飛虎隊”,我是“中美混合團”》予以報道。)
所謂“飛虎隊”(1941年7月-1942年2月),真正的稱呼也是中國空軍美國援華自愿隊,其實是隸屬中國空軍。
中美混合團中方隊員全部在美國培訓(xùn),先是偷偷去,二戰(zhàn)同盟國形成后,光明正大橫跨半個地球飄洋過海去(美日在太平洋開戰(zhàn),航運受阻,歸國路線也是大同小異),然后在拉合爾(今巴基斯坦)集訓(xùn)編隊,演練合成實戰(zhàn),最后經(jīng)過駝峰航線回國參戰(zhàn)。
中美混合團(CACW)戰(zhàn)斗空域包括華東、華北、華南及臺灣和越南,可以說,只要是主力戰(zhàn)機P-40、P-51能飛抵的地區(qū),就都有中美混合團的戰(zhàn)鷹出現(xiàn)。他們以重慶梁平、湖南芷江、陜西西安為主要基地,向北,中美混合團攻擊至鄭州,向南出擊至香港、臺灣,向東襲擊上海……他們每次出擊,都是中美兩國將士共同編隊,空戰(zhàn)中,相互支持、相互掩護。
中美混合團第一大隊系轟炸大隊,由中美兩國空軍混編,所配機型是具有兩副引擎(雙發(fā)動機)的B-25(米切爾)轟炸機。黃庭簡就是一大隊二中隊B-25轟炸機飛行員。
1945年5月22日,美軍從P-38偵察機空中偵照情報判明,日軍在中美混合團途經(jīng)轟炸香港外海的航路的湖北廣水鐵橋兩岸,新部署了七十多門高炮,必須徹底掃清,否則日軍的炮火會對低空沿鐵路飛行的轟炸機造成非常大的威脅。上級命令二中隊出擊,務(wù)必炸斷此橋。
情報判明的第二天,5月23日,轟炸鐵橋的任務(wù)落到二中隊黃庭簡和另外三架飛機的同伴身上。
白晝奔襲,沒有護航,沒有掩護,面對高射炮,轟炸機通常是盡量躲避,這次是主動送上門去。此次任務(wù),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這次轟炸,二中隊一共出動四架B-25轟炸機,與往日的搭配略有不同,機組人員全部都是年輕的中國空軍,副隊長擔(dān)當(dāng)領(lǐng)隊,前三架飛機各裝載一千磅炸彈三枚用來炸鐵橋,黃庭簡執(zhí)飛四號機的正駕駛,特別任務(wù)—裝載的是十八束的空爆小炸彈,共54枚,這種能在預(yù)定高度爆炸的小型空炸傘是專門用來投放殺傷高炮陣地上的日本士兵。
十九輛裝載日軍尸體的卡車
大隊長一聲令下,執(zhí)行任務(wù)的全體機組成員迅速進入艙內(nèi),黃庭簡和副駕駛做完檢查單后,隨著一、二號引擎的先后啟動,伴隨著前三架飛機,四號機也在黃庭簡的操作下,沿著跑道全速疾沖,瞬時升入藍天中。
四架B-25從梁平起飛后,一路向東稍偏北,飛往湖北廣水,目標(biāo),就是那座鐵橋。很快,B-25爬升到一萬二千呎高度,機組成員戴上氧氣面罩,因為是四機編隊飛行,黃庭簡不擔(dān)心導(dǎo)航,他一直緊隨前機。空中接近兩個小時,打頭的領(lǐng)隊略微擺動機翼,并稍下高度,接著加速拉開距離,黃庭簡知道,轟炸目標(biāo)廣水鐵橋即將到達。
因為是白天出擊,早有防備的日本軍隊高射炮火極其猛烈,空中的黑煙把整座廣水鐵橋包圍成一個大圓圈,那是日軍布置在鐵橋四周的炮火所為,四架B-25無奈地圍繞著包圍圈飛行,尋找機會和破綻。
空中飄蕩著朵朵黑煙,B-25的機身在黑煙中劇烈晃動,猶如汪洋大海中小小的舢板。
領(lǐng)隊長發(fā)出命令,自行離隊,尋找機會攻擊。
和領(lǐng)隊命令幾乎同時發(fā)生,一發(fā)高射炮彈恰好在黃庭簡駕駛的四號機左下方爆炸,未等爆炸的沖擊波襲來,黃庭簡突然用腳猛一蹬舵,本是水平飛行的B-25頓時壓了一個90度的坡度,水平飛行的機身此時是一個機翼在上,一個機翼在下,如果從地面的角度觀望,B-25似乎是中彈失速迅速下墜,而且,就在側(cè)身高速下墜的同時,黃庭簡兩個發(fā)動機的油門也收至最小。
四號B-25這個動作把日本人都騙了,他們以為自己猛烈的高射炮已經(jīng)擊落了這架B-25,頓時,這個角度的高射炮全部停止了對空射擊,估計地面那一刻,日軍士兵也都在觀望B-25的粉身碎骨。
飛機下墜掉得很快,這一下高度就掉了七千多呎,墜落時的壓力都快把耳膜壓爆,胃好似要擠進腸子里,機組內(nèi)五個人只有忍住。
黃庭簡原本打算B-25在兩千呎時改正,但他真正把飛機拉平時,高度只剩下一千五百呎,速度表顯示B-25已達320哩,儀表的表針已接近紅色底線,扳平機身的同時,黃庭簡命令炸彈艙開啟。齒輪磨動的噪音傳來,機身一陣顫抖,他知道,彈艙門開啟,此時,這架B-25 機頭前的左右兩邊共八挺機槍,同時開火掃射敵陣,就在通過敵人陣地之時,黃庭簡連續(xù)投彈,九束炸彈在敵陣上空九個位置依次投下,然后按事先計劃好的航路退出戰(zhàn)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