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卡在藏語里意為“松樹”,是一種畫在布?;蚣埳系漠嬒瘛L瓶ㄅd起于公元7世紀的吐蕃時期,對于藏傳佛教僧尼們來說,唐卡是修行時必不可少的用具,禮拜唐卡可獲功德,同時也要通過觀看唐卡,引發關于佛像義理的聯想。
同樣,在家信徒也要請畫師繪制唐卡并加以供奉,有人還親自作畫,奉獻給寺院裝飾殿堂。最壯觀的則是節日和法會時的曬佛儀式了,僧人們將寺院中珍藏的唐卡取出鄭重展示,向民眾及香客展現凈土世界的光輝,佛陀祖師的偉大,或說或唱,載歌載舞,場面隆重而盛大,平常室內供奉用的唐卡一般不逾一米,但曬佛時展開的巨幅唐卡能夠鋪滿整整一面山。
唐卡的題材廣泛,有佛教內容的佛本尊像,護法神像,祖師像等,也有歷史,民俗的內容,幾乎包括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內容,有“西藏的百科全書”之稱。
唐卡的創作過程非常講究,需選擇吉日,沐浴凈身,焚香禱告。藏傳佛教中的各大宗派的祖師都賦予唐卡生命,親自制作,同傳法一樣,將唐卡及其繪畫藝術代代相傳,世世承襲。每一幅唐卡都凝結了唐卡畫師的血汗與眾神的護佑。
圖為美國紐約以喜馬拉雅藝術收藏聞名的魯賓藝術博物館館藏清代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