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窯四系網格紋水盂
在我國傳統的文房用具里,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而與“文房四寶”相配套的各種文具,如筆架、筆洗、墨床、硯滴、水盂、臂擱、鎮紙、印盒、印章等,由于其造型各異、雕琢精細,使之成為書房里、書案上既可使用又可觀賞的工藝美術品,并被人們稱為“文房清玩”,簡稱“文玩”。

戰國時期 印紋陶水盂

南朝 青釉刻花纏枝紋水注
水盂,又稱水丞、硯滴,在古代則直呼為水注,是古代讀書人用于硯池的貯水小罐。水盂置之文案可賞心悅目,伴之筆硯則彰顯文化張力。水盂的歷史十分悠久,至少有2000多年。資料顯示,水盂在西周已見使用。目前,從文物考古所見實物以戰國時期的印紋陶器為最早。
追溯中國文房發展的歷史可知,目前對文房用品最早的完整記載是北宋文人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一書,主要敘述筆、墨、紙、硯四寶。而宋人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中則講道:“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可知水盂最初為盛放磨墨用水的盛水器。
水盂在古代主要是實用,而現在更多的是供觀賞陳設之用。它供置于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因此,它必須符合主人的愛好與審美情趣,包括其材質、工藝、造型、紋飾、畫意等。另外,從養生之道來說,水盂可息心養性,更有愛盂者可以用來明志,“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水盂可助文思:“幾案之珍,得以賞心而悅目。”另外,水盂多是小型器,但制作精微,較能考量手藝人的文化素養和技藝水平。水盂也因此被稱“為文房雅玩之臻,文人雅趣之魂”,甚至有“丞兄”“丞友”的雅號。

西晉 青釉蛙形水盂

唐 越窯青釉四足水盂

宋代 白釉出戟水丞
據了解,魏晉以前的水盂形狀多為圓口,有注水口而無出水口,玉、瓷、紫砂等材質較常見。而晉代以后,水盂形制多變、造型各異,材料以青瓷居多。到了南北朝時期,水盂的形制不僅出現了較大變化,工藝種類也相應增多,如當時流行的浮雕技法也應用于水盂。進入唐代,水盂造型趨于精致,黑白釉色及褐彩較多,形象也更生動。宋代以后,瓷器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釉色瓷器水盂較為常見。明、清兩代水盂傳世品較多,品種材料也非常豐富,多種材質與各種彩瓷如青花、霽藍、五彩、斗彩、粉彩、豇豆紅、爐鈞釉及紅黃藍單色釉等百花齊放。除了瓷器水盂,木質、玉質等水盂藏品也體現了髹漆、雕刻等各色工藝。但因水盂為盛水所用,所以木器水盂相對較少。
水盂貫穿整個中國陶瓷史、玉器史與銅器工藝美術史的始終,并由實用功能升華到文化載體,具有濃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