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水硯產于古易州(既河北易縣),始于戰國,盛于唐宋,有“北易南端”之說。

唐詩贊曰:“南山飄素練,曉望玉嶙峋,遙憶最深處,應多著石人”。到了宋代,易水硯更為趙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宮廷貢品中名硯之首。鑒賞家贊易水硯:“質地 堅潤而剛,色嫩而純,滑中有澀,澀中不滯筆,澀而易發墨,其色尤艷”。明代鑒賞家贊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 整,為硯中之首”。這是古人贊美易水硯石像玉一樣晶瑩。千百年來,易水硯以其天賦優等石料和獨特藝術風格名揚天下。

制作易水硯的過程主要分選料、制坯、設計、雕刻、打磨、上蠟、亮光七道工序:
選料:將揀出的石料用鐵鑿輕輕敲擊,發音如銅聲即為上品,發音低沉者次之,發音如瓦者即有石病,不宜琢硯。硯石硬度要適中,斷面硬度與版面硬度相差不能大于一級,構成硯面紋飾的各種礦物質與硯面基本硬度也不能超過5級。選好的石料用水洗凈,進入下道工序。
制坯:分鋸坯和磨坯兩步。畫線后的石料分圓形、方形和不規則形三種。鋸時應確保截面與硯面垂直。帶蓋的硯臺要先將鋸好的硯蓋用鋼銼定型為圓、方、或是隨形 之狀,然后用粗沙在石板上平磨,平整后改用磨刀石粉加水磨,最后使其四面平整。制成硯坯以見不到節理裂隙或次生充填物的礦物細脈者為上品。
設計:按硯坯大小、質地優劣、形狀方圓等賦以不同圖案,將圖描于硯坯上,循圖雕刻。
雕刻:雕刻是一種藝術創作,與書法、繪畫同理。步驟分鑿形、搶平、片光、走細,刀法分平雕、圓雕、淺雕、微雕、鏤空、陰雕陽刻、陽刻陰雕剛柔相濟。圖案布局得當,疏密相間。
打磨:雕刻完成后,硯面和圖案必須磨光。先用細石將硯通磨一遍,再用細沙紙水磨。圖案部分可撒些細磨石粉,用牙刷磨光,有的需故意顯示刀痕者例外。
上蠟:將雕刻好的硯臺水洗干凈放入布置好的大鐵鍋內,沸水蒸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看火候使硯石熱透再取出,要做到纖塵不染。然后將蜂蠟或是白蠟放于硯池內融化,再用毛刷均勻地將整個硯體刷遍,待溫度降到蠟在硯上固化如漆即可。
亮光:用薄麻布纏于手指上,在上好蠟的硯臺上或擦或蹭,手指靈活掌握力度,將硯臺的光亮度擦到最佳的效果為止。

一方好硯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要有好的工藝設計。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石材的大小、形狀、花紋等,設計出作品的題材,以及主題、構圖、布局。設計者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有如下幾個方 面:深厚的文化底蘊、超常的空間想象能力、獨到的審美能力、靈活多變的處置能力和巧妙的構思構圖能力。這樣才能做到以料構思,因材施技,巧妙地利用石材上 的石眼、色層和紋理,融天然與雕工于一體,制成精美的硯雕藝術品。
第二,是精湛的雕工。雕工即雕刻工藝,是設計構思的實施過程,關系到硯雕作品的優劣成敗。好的雕工可以使作品栩栩如生,使人賞心悅目,用之如意、賞之高雅、藏之升值。
第三,是好的石材。易水硯和其他硯石一樣有其獨具的特點,比如說它的水紋,它的黃標、綠標、石膽、石眼,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天然紋理,均與其他石材有所不同。易水硯的石料是一種水成巖,古人把它叫做“紫翠石”“玉黛石”。
易水硯質地細膩,硬度適中,發墨快,不傷筆毫,墨汁滋潤而不易蒸發干涸,具備名硯發墨、貯墨、潤筆、勵毫的優良特性,并且觀之如細玉、撫之似童膚、叩之若金石,更兼做工精細、造型古樸,為歷代皇家貴族、文人墨客和收藏家所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