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集藝術、美觀、實用于一體,歷來備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漢唐以降,重以文取仕,故文武官員多能詩善賦,常以詩文銘于硯石,述壯志,刻警句,書古詩;更有書畫篆刻藝術家,多懷藏硯之好,少則藏十幾方、上百方,多者達上千方,再經精雕細刻后,便愈加價值連城。以文寄硯,古來為趣也。
濟南市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姜守遷(1897—1982),原名姜春年、姜壽倩,后改為姜守遷,山東省平度縣人。他年輕時就對文物收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收藏學有著獨到的見解,他一生藏品頗豐,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斯珍館”,自號“斯珍館翁”。此名取自東坡硯銘:“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余有硯癖,因以斯珍顏吾廬。”姜守遷先生嗜硯成癖,多時曾達百余方,為收藏到更精之硯,他常采取出售三五方換取一方的方式,因此他收藏的硯臺都是精品。上世紀50年代,濟南山水溝一帶是一個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從日用雜貨到圖書文物,一應俱全。姜守遷經常趕山水溝集,選購了不少文物,而最多的就是硯臺。濟南市博物館現收藏的“高鳳翰刻銘天鵝硯”和“高鳳翰刻銘蟲蛀硯”就是姜守遷先生捐獻的,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高鳳翰刻銘天鵝硯,清代,長20.3厘米、寬13.1厘米、厚2.2厘米,重842克。此硯隨形端石,硯面依石雕琢似天鵝狀,邊刻羽紋,鵝腹用作墨池,生動形象;硯側刻陰文收藏印記:“膠東姜氏斯珍館珍藏王仲武刻”;硯背有高鳳翰行楷刻銘:“鐵嶺翁舊藏是品古意足珍,翰于雍正十一年以文字知招入蘇松撫署之東院題此以志感遇。”鈐印:“西亭”、“鳳”、“翰”。其“鐵嶺翁”即指高其倬。天鵝硯原為高其倬舊藏,雍正十一年贈高鳳翰。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一作西亭,號南村,晚年號南阜老人。雍正五年中舉,官至泰州巡鹽分司,久寓江蘇揚州一帶,為官清廉。其書法、繪畫、篆刻、詩文均造詣很高,世有“揚州八怪不抵膠州一高”之說。高鳳翰好藏硯,達千余方,并有《硯史》、《南阜山人全集》等面世。清代著名詩人高其倬,字章之,號美沼、種筠,遼寧鐵嶺人,隸漢軍鑲黃旗。他是指頭畫創始人高其佩的堂弟。高其佩,字韋之,號且園,別號較多,鐵嶺人,出生于江西建昌署中,成長在官宦之家,先世自山東高密遷鐵嶺(今遼寧鐵嶺)。清代前期,畫壇興起了一種新的表現方法,即用指頭代替毛筆作畫,稱為“指畫”。指畫相傳在唐代已經產生,但這種萌芽畫種在以后未獲較大發展,直至清康熙年間,畫家高其佩才將指頭畫趨于完善,人物、山水、花卉、鳥獸都能表現,故畫史稱:“以指為畫,始于高鐵嶺使君韋之。”高其倬為其堂兄高其佩的指頭畫填寫的題畫詩,都是卓有見識的“畫評”。“天鵝硯”在高氏晚年遭散失,幾經流傳,1951年被姜守遷先生發現并收購。
高鳳翰銘蟲蛀端硯,清代,長18.75厘米、寬13.95厘米、高3.75厘米。此硯長方形,紫色,端石,石質細膩,硯面平素微凹,硯背有高氏52歲陰文隸書刻銘:“真硯不壞此硯寔有,我愧東坡而無真手。雍正甲寅高鳳翰銘于海(微博)陵鹺署。”硯緣有山東王仲武手刻陽文印記“膠東姜氏斯珍館藏”和陰文印記“友石翁”。此硯系高鳳翰舊藏,后被陳介祺所有。通體無人工雕琢痕跡,其裂隙、剝蝕、殘洞處均為自然形成,因殘洞處狀如蟲蛀,故謂之“蟲蛀硯”。在高鳳翰的千余方藏硯中,蟲蛀硯享有“第一”之美譽,但高氏晚年此硯散失,歸屬濰坊大收藏家陳介祺,后由姜守遷先生購買。
姜守遷先生不但藏硯頗豐,且注重古硯研究。他認為:筆墨易損,紙不易存,獨有硯石可千古流傳。我們可以從收藏于濟南市博物館的這兩方珍貴的硯臺中,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蘊與情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