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洗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
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瑯、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于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

圖1.龍泉青瓷《天青小洗》,著名青年陶藝家葉偉作品。
瓷筆洗傳世量最多。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窯(哥、官、汝、定、鈞)的產品。這些瓷筆洗一般為敞口,淺腹,形狀多種多樣,包括花果、魚、獸等形象。如桃式洗做成半個桃實形,一端有枝莖,桃葉包繞,造型飽滿,風趣,討人喜歡。宋代官窯、龍泉窯都燒有這種桃式洗,但傳世品不多見。現在能見到的桃式洗,大都是明清景德鎮、宜興窯及廣窯的產品。葵瓣洗通體呈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宋代官窯、哥窯有此類型筆洗燒制。明清景德鎮也有,但一般為青花瓷,以青花魚藻紋為多。蓮花筆洗器身為蓮花形,明清兩代均有燒制。但由于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筆洗的裝飾風格也有變化。如明代宜興窯的蓮花洗,一般是在洗外部堆貼3根蓮莖,莖端處凸起荷葉、荷苞和蓮蓬,器體表面布滿灰白色片紋。廣窯的蓮花洗整體塑造成綻開的蓮花形,花瓣層層疊疊,且在筆洗通體施明凈的藍灰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明清兩代蓮花洗的形制相同,但還是有不同的時代風格。一般來說,明代蓮花洗的蓮瓣舒展自然,很生動;而清代蓮瓣則規整呆板,較程式化。蔗段洗是將洗的形狀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樣。這種形式的筆洗基本上是宋元時期產品,以景德鎮青白釉和龍泉青釉的產品為多。堪稱瓷洗中佳作的傳世品有:汝窯青釉三足瓷筆洗,官窯青釉瓷筆洗,哥窯米黃色五足瓷洗,青灰釉海棠式筆洗,鈞窯天藍釉鼓釘瓷洗,仿定窯螭紋瓷洗,素三彩海水蟾紋三足洗,青花魚龍紋洗等。
玉筆洗是在數量上僅次于瓷筆洗的一個品種,但它最大的特征是一洗一模樣,沒有雷同。由于傳統琢玉技術相當成熟,玉工們的藝術修養也很高,玉器本身又是珍玩之列,玉筆洗各個雕琢得生動活潑,玲瓏有加,藝術性遠遠超過實用性。如秋蟬桐葉玉洗,器身雕成一片被折枝托著的內卷桐葉形狀,葉上筋脈絲絲縷縷,一秋蟬棲身葉上。洗不但形狀生動,雕琢更是逼真,連桐葉邊緣被小蟲啃食的痕跡都歷歷在目,令人愛不釋手。又如蟠螭玉洗,浮雕在器身外的4個蟠螭張牙舞爪,似乎正在以不同的姿態向上攀爬,其兇狠機智的內情外貌被琢玉者刻畫得栩栩如生。再如蓮藕玉洗,一枝粗壯鮮嫩的藕上,蓮莖纏繞,生長著幾片嫩葉,一朵蓮花似開未開,孕育著旺盛的生命。一枝蓮蓬已經結出累累果實,就在這一派生機盎然中,一片大大的卷曲蓮葉構成洗的盛水部分。如此美輪美奐的造型帶給人們的豈止是一點感官的愉悅?說玉筆洗各個優秀一點都不過分。
如果說瓷、玉筆洗是以秀、雅、高潔的品質取勝,那么,掐絲琺瑯筆洗則以華貴雍容自成一體。但也正是它的工藝特征不為歷代文人墨客青睞之故,其市場不大,一般多在宮廷、佛殿流行。象收藏在臺北故宮的明宣德年制的掐絲琺瑯螭耳筆洗就屬于這種情況。
犀角、象牙和瑪瑙筆洗幾乎都是明清時代制品,這一方面與明清兩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各種手工藝技術蓬勃興起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朝廷的奢靡風氣有關。明清兩代都有特別愛附庸風雅的皇帝,上行下效的結果就是不論多么貴重的材質,只要能夠雕琢,都可以成為制作珍玩的原料。幾種珍貴質地的筆洗就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犀角的,這種由蕃國進供的材料原本是作為藥材的,有人用它作槎杯等酒器還可以說得過去,用它作筆洗就真正太奢侈了。可能因為材料貴重吧,犀角、象牙和瑪瑙的筆洗雕琢得都非常精細。像犀角荷葉洗因形就勢,將枯萎的荷葉雕刻得惟妙惟肖又不浪費一點原料。瑪瑙蟠桃筆洗巧妙地將紅色部分雕成桃實,白色部分刻畫成蝙蝠。象牙雕松鼠葡萄筆洗將洗雕成一卷曲的葡萄葉形,葉梗處連接的藤蔓盤卷延展,且附于洗中。其上蔓枝四延,蔓根處一串葡萄被壓在一片葉下,呈向外伸展狀,一朵玫瑰花盛開著,兩只松鼠一只抱住落下的葡萄猛啃,一只見狀急忙奔來。一只蜻蜓落在葉邊,悠然地觀望著洗內的一切。也許只有潔白的象牙才將這樣的一幅恬淡景致表現得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還有用竹根雕的筆洗,如“三松制”的竹根雕殘荷洗。這種洗雖然用料一般,制品卻都出自名家之手,因此一點不比其他類的遜色。
各種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