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黃三連印 清 乾?。ü?736年—1795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被驅逐出北京故宮的時候,偷偷帶走了許多珍寶,其中有一件雖然很小,卻是特別的珍貴。溥儀把這件國寶藏在棉衣里,在以后的許多日子里,溥儀一直把它帶在身邊。溥儀秘密收藏的這件東西,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叫“乾隆田黃三連印”,也叫“乾隆田黃三連璽”,是由三枚印章組成。
這件三連印雖然造型小巧,可它其中卻有大大的名堂。無論是材質的選擇、圖文字樣的篆刻,還是做工的技巧方面,田黃三連印都有著不同尋常之處。
三枚印章中有兩枚是正方形,一個刻有“乾隆宸翰”,一個刻有“惟精惟一”。另外一枚刻有“樂天”字樣,呈橢圓形。“惟精惟一”、“樂天”都出于儒家經典,乾隆皇帝想以此來表明自己精益求精、專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乾隆宸翰”和“樂天”璽文,被處理為印章的凸起部分,“惟精惟一”則是印章的凹陷部分,這兩種刻印方式都是篆刻中所說的:“陽文”與“陰文”。在布局上“乾隆宸翰”采用的是傳統標準格式;“樂天”印則是字畫結合,在字的的兩邊增加了螭文修飾,使整個印璽充滿了動感靈性。
“乾隆田黃三連印”上所有的石環全部是完全閉合的,沒有任何裂縫黏合的痕跡。那麼,200多年前的清代工匠是如何做成這三條石鏈的呢?答案只有一個,三連印是由一整塊田黃原石雕出來的,而且三枚小印完全由環鏈相連,這些環鏈也是由石頭透雕出來的。為了把硬邦邦的石頭化作靈活自如的細小鏈條,雕刻者在雕刻的過程中,采取了鏈雕的技法。石質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因為石質堅韌,稍有不慎就回造成鏈斷石破,工藝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1924年11月5日下午,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在馮玉祥軍隊的重重監視下,離開了紫禁城,到后海泔水橋舊醇王府居住,成為一個普通的平民。在溥儀搬出皇宮時,帶走了很多藏于皇宮中的珍寶,這枚“乾隆田黃三連印”也在其中。
1932年3月,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
1945年8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偽滿洲國崩潰,溥儀再一次倉皇出逃。就在溥儀準備從沈陽機場乘飛機逃往日本時,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這時,這位曾經坐擁天下的清朝皇帝成為了一名階下囚。
在這幾次的輾轉中,溥儀對自己從北京皇宮中帶出的珍寶多次甄選,最后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留下,偷偷藏在一個黑色皮箱里。而這枚“乾隆田黃三連印”,卻被溥儀貼身保存。就這樣,“乾隆田黃三連印”幸運地逃過了一次次的搜檢,一直與溥儀貼身不離。
1950年7月,溥儀被遣送回中國。當時正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時期,社會各界紛紛捐款買飛機大炮,溥儀經過幾番考慮,最終將“乾隆田黃三連印”獻給了國家。
1997年8月17日,中國國家郵電部將“乾隆田黃三連印”印制成小型郵票,在全世界發行。從此,世界認識了田黃石,也認識了“乾隆田黃三連印”。
“乾隆田黃三連印”自1924年被溥儀帶出北京故宮后,輾轉多年,終于又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結束了它顛沛流離的命運。如今,人們透過明亮的櫥窗,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件稀世國寶,看到它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感受它所經歷的200多年的歷史滄桑。(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