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不僅有其實用功能,而且還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美感,這就是硯的欣賞價值。《西清硯譜》云:“古今佳硯,因質美工良,而鑒賞品題,因人增貴。”的確,硯臺在其制作過程中,不斷融入各個時代的藝術特征,形制式樣、題材內容、構圖紋飾及雕刻風格都非常講究,并與文學、歷史、繪畫、金石和雕刻匯為一體,所以為歷代(包括現代)文人雅士的鐘愛。
端硯,是指以廣東肇慶羚羊峽端溪欄柯山(斧柯山)至北嶺一帶出產的硯材制作之石硯而言,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這是歷史所賦予又為現實所認可的,又稱端溪硯。肇慶古稱端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縣治,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轄高要等九縣,宋紹圣二年,趙佶受封于端州為端王,元符三年趙佶繼承皇位稱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書“肇慶府”賜守臣,自始端州更名為肇慶。
端硯優點在于歷來公認在于其石質細膩溫潤,致密堅實; 石品花紋秀麗多姿;“叩之不響,墨之無聲,剛而不脆,柔而不滑,寧水不耗,發墨利筆。”再加上歷代制硯藝人的精工制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性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名揚中外。
端硯石
端硯石簡稱端石,用端石制作的硯臺因石質堅實、細膩、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的墨汁細滑、書寫不壞筆、字跡生輝、蟲蟻不蛀、經久不退色而聞名于世,被文人墨客推薦為眾硯之首。
地質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查明,端硯石經歷了約4億年的演變才形成。端硯石分為二類,一類基調為紫色,稱紫石,另一類是綠色的、稱綠石。前者為富鋁、富鐵、富鉀、貧鈣的硅酸鹽類巖石,主要礦物為含水粘土礦物中的水云母(含部分已變晶的絹云母)和少量的粉塵狀赤鐵礦、磁鐵礦、石英等;后者為富鎂的碳酸鹽類巖石,主要礦物為微晶白云石和少量的水云母、磁鐵礦等。
地學知識告訴我們,地球表面除水體外,其余的由巖石組成,按成因分別稱為沉積巖(又稱水沉巖),變質巖和火成巖。它們記載著地殼30至40億年的地球發展史(地球的形成年齡為50億年至60億年),端石屬其中的沉積巖類,其原始母巖形成于距今4億年的中泥盆世。當時,端州這個位置是一條沿北東方向延伸的濱岸潮坪,西部廣西一片為汪洋大海,海水不停地潮落,把東西兩側古陸搬來的大量物質在這里篩選聚集、按比重和粒級粗細依次沉積成層,其中被水解后的富鋁、鉀、鐵等硅酸鹽,碳酸鹽等膠狀物,聚集在潮坪局部低洼處,與其它砂石緩慢地沉降,形成大小不等的透鏡體,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質聚集。端石的原始母巖被深埋地下后,其內部的物質重新分配與組合,并經歷壓縮脫水等成巖作用,最后固結為有特種層紋,泥粒等沉積構造的含鐵泥質巖,或含鐵含砂的泥質和白云巖。其中的泥粒(條)就是現在硯臺看到的“眼”、“翡翠”的原形。
距今1.95億年前,地表發生著名的燕山構造運動和印支構造運動,使深埋地下的端硯石及其圍巖重新暴露地表,但已受到擠壓破碎和地下巖漿的作用而發生變形變質,局部的水云母變為絹云母,鐵礦物聚集成小集合體,新的礦物充填在破碎裂隙內,這就是現在看到的“凍”、“白”、“青花”、“銀線”、“冰紋”等石品花紋。而直接暴露地表的端硯石,因為受地下潛水的作用,鐵礦物發生氧化、二價鐵與三價鐵比例變化,擴散,滲透等,最終形成有同心紋和瞳子的“眼”、“火捺”、“五彩釘”、“石皮”、“金線”等等美麗可愛的石品花紋。由此可知,端硯石的形成是經歷了很長的地質年代和多種地質作用才形成既具研墨功能,又有百看不厭的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硯石。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獻給肇慶人民的珍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