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端硯除了十分重視硯石品質及石品花紋,講究硯的形制同時亦十分重視端硯雕工(包括題材、立意、構圖、雕刻)。宋代端硯構圖非常簡煉,圍繞實用,實出主題。其主體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適當穿插淺刀,必要時加以細刻點綴??坦喓瘢@得大方、古樸、雅致,粗中有細,重點突出,玲瓏浮突,各得其所。我們再看清乾隆年間手工精繪的《宋硯譜》(刻硯譜長寬均為31厘米,共計93開,收有宋代石硯49方,保存完好,每冊首頁均鈐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寶”、“乾隆御覽之寶”、等乾隆五璽。并有“韜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民國初總統徐世昌處)訪硯譜每幀圖均有文字該硯之盡、顏色、形制產地、刻工和題字的字體、釋文等,有的還兼有考證。從宋硯中看到當時鐫字刻銘已很盛行,形制品類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見細。
岳飛端溪硯:一般來說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喜愛端硯,殊不知叱咤風云的沙場戰將、抗金英雄岳飛(1103-1142年),在烽火歲月里仍與端硯結下不解之緣、把端硯視為珍寶,并將其刻銘言志。刻硯背面為岳飛的親筆銘文:“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個行草大字。硯側鐫楷書:“枋得家藏岳忠開墨跡與銘字相若,此蓋忠弄故物也。謝枋得記。”硯的兩側鐫刻文天祥的銘文:“岳忠武端州石硯向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贈,天祥銘之曰:硯雖非鐵難磨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飛書寫的行草硯銘,渾厚圓潤,氣雄力健,超妙入神;仿佛快劍斫陣,強弩千里;又如天馬脫銜,風馳電掣。正如清康有為曰:”岳鄂王書力斫余地,非但空次絕人,其功夫亦正不淺也。”其銘文內容精辟,洗煉,寓意深刻。“持堅守白,不磷不緇”之“堅”,即堅實也;“白”者,為潔白,清白也。“磷”乃薄的意思;“緇”刀淄同義。這八個字之義乃出自《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早自乎,涅而不淄。”顧名思義為硯銘,首先是對硯石本身的贊美:“端溪石堅實久磨鋒芒不退;石性純凈無瑕,石質細膩滋潤。”引而言志,其意則言銘者“志節如磐石堅,抗金衛國,還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變;操守清白,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
明代的端硯
明代的端硯,由于社會上鑒賞硯臺(特別是端硯)以及藏硯之風甚盛,硯工們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經過歷年的開采,硯材日漸缺乏,于是在設計、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v觀明代的端硯,無論從設計的獨具匠心,從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從雕刻的精致細膩,確實遠遠超過前代。其中有幾點應該提及:
1、利用天工。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飾”的端硯,因此,天然硯即隨形增多,硯工往往利用天然硯石的石形、石邊皮豐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蟲蛀、硯石中的紋理、珍貴的石品花紋、罕見的石眼等等。這樣在天工的特殊基礎上稍加人工點綴,往往可以成為天人合一的難得的藝術品,甚至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獨此一件。
2、巧色的利用。端石的色彩看一眼是一片紫色偏藍,前人曾謂端石為紫石,謂極細膩、幼嫩的端石稱為紫石英、紫玉英。但細細明辯端石的色澤雖然總體是紫色,由于有眾多的石品花紋,所以色澤不是單一的紫色,而豐富多彩、很有層次的,如能巧為利用,就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很有層次的,如能巧為利用,就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明代在端石巧色的利用方面,確實令人嘆服。如利用石皮的色澤作山石或樹干(松),用魚腦凍作潔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蟲蛀作巖洞(穴),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或作各種動物的“眼”。如日本相浦紫瑞著的《端溪硯》一書中,作者所藏的明代老坑水巖招潮硯,就是利用硯堂下端的魚腦凍(浮云凍),像翻騰的潮水,洶涌而至,硯額及硯池處洼洼坑坑的“蟲注”作天然硯池,作者利用剝蝕的紋理及石眼稍事加工為奇巖怪石,全硯氣勢磅礴,真正達到“天然去雕飾”、化腐巧為神奇,變瑕疵為珍品的效果。又如廣東省博物館珍藏的清端溪《香石硯》(香石,為清代著名書畫家黃培芳之號,香山人,字子寶。)該硯估計為黃培芳所設計及收藏。原硯石右側利用原石的突兀嶙峋,雕刻為蒼勁為老松,其左下方開鑿為硯堂,硯背則沿石稍加勾勒為萬仞巖穴,在下以較小的位置刻趺坐蒲團之上,全硯渾如天成,堪為“天工人工,兩臻其美”的作品。
3、端方厚重的風格。明端硯的硯形仍保留著端方厚重的風格,但硯形、硯式卻趨向于多樣化。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繼承和發展了唐宋以來的形制而又在此基礎上發揚和創新,創造了更多的形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鐘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雜形、瓜果形、走水、平板(又稱硯板,即硯石一方塊,加磨平,加工成長方形、方形、蛋形或隨形……)等。平板硯不常用于研墨,而多是供端硯鑒賞家、收藏家、愛硯家的鑒賞、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