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代宮廷用紙

圖13、梅花玉版箋

圖14、粉色灑金彩繪花蝶絹

圖15、朱紅描金龍戲珠紋斗方絹

圖16、描金龍戲珠紋對料絹

圖17、粉色仿明仁殿畫金如意云紋粉蠟箋

圖18、綠色描金折枝花紋粉蠟箋(局部)
清代宮廷用紙來源廣泛,一般是交由地方織造按宮廷式樣尺度制辦,還有每年各地官員的紙絹進貢,紙品種類多樣。特別是乾隆時期制作有大量的仿古精制紙,均按內廷發樣制作,數以萬計的精制紙品源源不斷地由地方運往清宮。
(一)內廷用紙來源
清代內廷用紙除由杭州織造、蘇州織造、江寧織造等按內廷畫樣承辦制作外,每年各地朝貢、歲貢、春貢、萬壽貢等均有紙絹進貢,數量可觀。特別是乾隆時期,每年各地進貢紙品數以萬計。各地進貢的紙品也均有定數,如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漕運總督德保進貢“上用”紙絹,有“福字絹箋”“對聯絹箋”“條山絹箋”“橫披絹箋”各100幅,又“本色宣紙二百張,羅紋紙二百張”,僅一次進貢紙絹多達900張。另外,毀抄廢紙也是交由杭州織造承辦制作。
(二)內廷御用紙品
清代宮廷御用紙絹,在繼承了明代制作技藝基礎上有長足的進步和提高。特別是康、雍、乾時期,紙品種類豐富,制作精良。主要表現在制紙工序較明代更為繁細,如在宣紙上加入云母粉使紙張更具光澤紙的后期加工更是推陳出新,出現了許多品質優良、工藝精湛、不同質地、不同圖案、不同規格、用途各異的紙品,可謂五花八門,琳瑯滿目。
清代內廷常用的有大榜紙、高麗紙、油高麗紙、棉榜紙、連四紙、本紙、呈文紙、油呈文紙、西紙、臺連紙等,均各自有不同的用途。除油畫多用白素絹箋外,內廷用紙大致可分為御筆書畫用紙、寫經用紙、書籍用紙、裝裱用紙、工程用紙、畫樣用紙、包裝用紙、日常用紙等。如御筆書畫用紙有各色粉蠟箋紙、灑金紙、羅文紙、宣紙、仿金粟山藏經紙、側理紙、仿明仁殿紙、梅花玉版箋、澄心堂紙等。內廷特殊用紙,如“諭旨需用十二龍黃箋紙”“敕書應用獨龍大香箋”。還有裝飾貼落或糊墻用蠟花箋紙等。
(三)仿古精制紙品
乾隆時期仿古紙有多種,如仿晉側理紙、仿宋金粟山藏經紙、有斑點藏經紙、無斑點藏經紙、仿澄心堂紙、仿明仁殿紙、仿梅花玉版箋、仿高麗紙等,均有傳世紙品。如現藏仿明仁殿紙,紙面幅幅有“乾隆年仿明仁殿紙”戳記。乾隆《造辦處活計檔案》四十三年十月記載:“將杭州織造徴瑞,送到仿明仁殿箋紙五十張,有斑點藏經紙二百五十張,無斑點藏經紙二百五十張,宣紙一百二十四張,隨做樣紙一張,呈覽,奉旨:仿明仁殿紙交寧壽宮、淳化軒,各十二張,懋勤殿十張。有斑點無斑點藏經紙,交寧壽宮、淳化軒,每樣各交一百張。懋勤殿各五十張。其宣紙交熱河五十張,寧壽宮、淳化軒,各十二張,其余三十四張,并做樣紙一張,俱交懋勤殿。再傳與徴瑞,此次做來藏經紙消薄,亦有道子,嗣后,抄做略厚些,不可有道子,每十張一卷,不必用紙襯墊,欽此。”記述了乾隆時期杭州織造徴瑞承辦仿古紙的情況。
乾隆皇帝對御用紙張均有特殊要求。如仿澄心堂紙不局限于一種顏色和花紋,由最初的綠色、藍色、粉紅色三種發展為五種顏色,其中有染黃、綠、白、粉紅、淡月白五色,紙面裝飾花紋各異,如畫金龍紋、畫金折枝碎花紋、金錢菊花、流云福花紋等,均按內廷畫樣制作。紙幅均有“乾隆年仿澄心堂紙”印記,其印戳有牙刻或石刻之分,也是由內廷刻制。這些精制紙箋的仿制成功,體現了乾隆時期傳統的造紙技術的發展和技藝的高超,在中國造紙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四、清代宮廷御用硯

圖19、御銘松花江石桃式池長方硯

圖20、御銘松花江石暖硯

圖21、松花江石海水龍紋長方硯

圖22、端石雙螭池硯

圖23、歙石雙螭壽字池長方硯
清代宮廷御用硯品大部分是出于內廷“硯作”,還有一些御用銅匣暖硯的制作出自內廷“銅作”或“琺瑯作”。也有一些硯品是交由地方按內廷樣式制作,如乾隆年仿古各式澄泥硯,均交蘇州承辦制作。還有少量的來自地方官員的進貢。內廷硯品的制作一般是由如意館畫師畫樣,御覽呈準后再由內廷的硯匠照樣制作。每年內廷都有大量的硯品制作。除硯作外,還專門有匣作、木作、油漆作,隨硯形配盒,一件硯品做好成型以后一般還要由“刻字作”刻字或鐫刻御題詩文和年款等。
(一)內廷御用硯
清代內廷“硯作”制作的御用硯品,硯石材料多來自于地方開采和進貢。如康熙年間,始以松花石為硯,因石材產自吉林松花江流域,為滿洲發祥地,即“龍興之地”,深受清代帝王的青睞,各朝均承襲制作,并形成內廷定式,成為御筆朱批或為賞賜近臣用硯。
據清《養吉齋叢錄》記載:“松花江石也稱松花玉, 紺綠色,出混同江邊抵石山,清圣祖時始創為硯,四朝以來,各有妙制珍藏,滑不拒墨,澀不滯筆,允為佳品。”嘉道以后,石料的開采時禁時開,內府石料匱乏。道光以后,曾下令各地減少例貢,內廷所制硯品很少。清代晚期,硯石的制作逐漸走向衰落。同治、光緒時期,硯石開采漸少,石質也少有佳品。其制作工藝日漸式微,終不及前朝。
內廷“硯作”還制作有大量的各式仿古石硯,其材質有端石、歙石、紫石硯等。如仿漢石渠閣瓦硯、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仿唐八棱澄泥硯、仿宋玉兔朝元硯、仿宋天成風字硯、仿宋德壽殿犀紋硯六種硯式,分別成套制作,并鐫刻御題詩文于硯及硯盒。每件硯品或配以嵌玉木盒,共裝一紫檀木盒,極具宮廷特色。此外,還有相同的各式澄泥硯,是由內廷發樣交蘇州制作。
內廷御用暖硯的制作,一般出自內廷“銅作”或“琺瑯作”,各朝均有各式暖硯的制作。如雍正三年(1725年)琺瑯作記載:“著做琺瑯圓形暖硯二方,用好端石做。”檔案記載中的圓形琺瑯暖硯均不見實物傳世,現僅見有琺瑯長方形或風字形暖硯,為內廷政務用硯。又如雍正十三年銅作記載:“傳旨:做吉祥硯一方,下安水屜。”其中明確記載了用水溫硯的暖硯形式。乾隆時期,承襲和發展了前朝暖硯形制,將水屜和炙炭火同時溫硯,暖硯形制多樣,有圓形、八角形、長方形、雙聯形等,并多次制作燒古銅暖硯。如乾隆二年十一月“琺瑯作”記載:“琺瑯暖硯一方,燒古暖硯一方,傳旨:著照琺瑯暖硯上花樣足子,做銅燒古暖硯二方,再照銅燒古暖硯樣,做燒硯十方,足子亦照琺瑯暖硯上足子樣式。欽此。”其中記述有燒古暖硯一次成做十余方。從中可知,御用暖硯均出自內廷制作。
(二)蘇州澄泥硯的制作
澄泥硯,除內廷“硯作”制作外,還有一些是發往蘇州按內廷式樣制作,也有一些是照內廷“硯作”做好的蠟樣、木樣制作,其中所用澄泥原料也是由內廷發往蘇州。如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檔案記載:“傳旨:虎硯頭項不好看,著撥蠟樣呈覽,準時向乾清宮要澄泥四塊,發往蘇州合做虎硯二方。欽此。……于二十九日照虎硯蠟樣做得木樣,并做樣虎硯,隨盒交太監如意呈覽,奉旨:著交蘇州照樣成做。其顏色務必與原樣一樣,得時不必刻字。欽此。”這應是一件澄泥虎伏硯的制作過程。乾隆晚期還曾有多次制作虎伏硯,分別陳設在內廷或香山、瀛臺、行宮等各處。
澄泥硯自乾隆四十年開始大量制作,至乾隆晚期一直沒有間斷制作,且均交蘇州照內廷樣式制作。如乾隆四十四年檔案記載:“澄泥硯二方,加用宜興澄泥三成,燒造硯二方,其澄泥硯交蘇州全德,將所傳做之澄泥硯,俱照加宜興澄泥三成之法燒造。”從中可知,澄泥硯的制作不僅有取汾河之泥,而且還有加用宜興澄泥之法制硯。蘇州制作完成的硯品,再交內廷懋勤殿擬字或專門刻字人鐫刻詩文或款識。至今故宮博物院現藏硯品中,還有尚未題刻詩銘的各式澄泥硯。
(三)地方貢硯
除上述交由內廷“硯作”制作的澄泥硯外,地方也有少量的成品硯進貢內廷。特別是乾隆時期,地方進貢的澄泥仿古各式硯,均按內廷樣式制作,如乾隆四十六年《宮中進單》記載:“山西按察使,臣袁守誠跪進,御制銘澄泥硯十八方三匣。”應為一套六方式仿古硯品三份。現今故宮博物院藏品中,也有署名“臣徵瑞恭進”款的仿古澄泥硯,其中有附黃紙簽墨書:“發下澄泥硯六方,臣等公同閱看,系乾隆年間徵瑞仿古制造承進者,泥質尚細,陶范亦精,惟火氣未退,驟難適用,謹奏。”此套徵瑞恭制的硯品,因當時不合用被放置一邊,至今仍完好如初。由此可知,澄泥硯的制作,除內廷硯作制作外,還有山西、蘇州等地制作進貢。至今仍有上千余件的各式仿古硯傳世,再現了乾隆時期宮廷用硯的基本形式。
綜上所述,清代宮廷御用文房用具數以萬計,內廷殿宇、各處行宮等均有大量文具陳設。其制作來源廣泛,除宮廷造辦處制作外,蘇州、杭州、徽州、江寧、兩淮等處,均有承擔著為宮廷制作的任務。特別是按宮廷的設計樣式或要求制作,精益求精。也促進了地方手工業制作技術的發展。
至今故宮博物院藏文房用具約8萬余件,大部分是清宮舊藏,特別是乾隆時期,根據皇帝的個人喜好制作有多種文房器具,除筆墨紙硯外,還制作有形式各異的輔助用具,如筆架、筆插、硯滴、水丞等,極具時代特點。乾隆皇帝更喜賦詩題詠,御題筆墨紙硯等文具多達數百首,并命內廷臣匠將御題詩文鐫刻于墨品、硯品、硯屏、筆筒、筆洗、文具匣等,極具文化內涵和文人品位,呈現出宮廷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