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諺語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每天都要面對的基本問題,也是維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品。這種通俗的說法從宋代開始,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了。
宋代的社會是一個比較世俗化的社會,我們能夠看到比較直觀的景象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對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有表現。因為茶的內容過于豐富,我們把它一分為二,先講茶的前半部歷史,從茶有記載的時期——唐宋時期講起。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很久遠,最早茶是作為藥出現的。人們認為茶是草藥,神農氏日中七十二毒,茶就能解毒。現在我們研究茶對身體的好處研究得還不是很透徹,但是茶能解毒我想大家都知道。
我們使用漢字的歷史是非常長的,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大篆、小篆到隸書、楷書,而“茶”這個字從唐代才開始有,是一個出現非常晚的字。在它之前,“茶”字的寫法很多,歷史上有寫“槚”的,就念“賈”,它是茶字最早的表述字之一。此外還有一個“茗”字。

因為歷史上的一些機緣巧合,形成了我們今天這個“茶”字。歷史會改變很多東西,比方說人們喝茶的方式。我們的飲茶習慣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唐朝人喝茶口味重,茶里面會加各種佐料,而宋朝人喝茶則舉止優雅。

南宋 屈輪輪花天目臺(盞托)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這一宋代的跟茶有關的器皿,遠看像一個茶盤跟一個茶杯,實際上跟今天常見的東西有很大區別。它中間是一個洞,這個怎么裝茶?這只是下面一個托,上面還有茶盞。
像這樣的盞托,宋代時非常流行的,材質很多,有漆器的、瓷器的,甚至還有玉器的、金銀器的。我們過去對這類東西不是太在意,在意的都是很成型的,比如說對茶盞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盞托。有時候我們應注意意見文物的細節表達,從中去理解當時的文化。

官窯青釉盞托 北京故宮藏
盞托的功能有幾點。第一點是實用,它防燙,因為茶盞注入沸水會很燙,尤其在唐宋時期對水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茶盞是一個斗笠狀的盞,沒有把兒可拿,擱在這個盞托上就可以隔熱了。第二,它表示莊重,有一種儀式感。盞托的儀式感是從古代的飲酒方式——雙手執杯的動作發展而來的。羽觴那種耳杯有兩個耳,就是雙手拿著,這是對自己也是對對方的尊重。有了盞托,儀式感會增強。
我們今天喝茶是一個非常簡化的過程,不是唐宋時期飲茶的本意。唐宋時期的飲茶最早是上層社會的一種社交禮儀,所以它的程序化的東西非常多。只有很尊貴的人來的時候人們才會擺茶,敬好茶。

建窯油滴天目和漆器天目臺(盞托) 日本林原美術館藏
我們現在喝茶,比較喜歡用淺顏色的茶具,但是古人喜歡用黑色的茶碗,這源于飲茶習慣的不同。
宋代講究喝純茶,它采用一種點茶的方式。在高溫高速下這個茶就會起沫,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啤酒,啤酒倒得越急,離得距離越遠,那個沫就起的越大。這個道理都是相通的。宋代飲茶的時候,人們認為沫是判定茶葉好壞的一個標準,所以茶盞一定是深色的,它才能跟白沫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判斷起來比較容易。
宋代人認為這種沫和水痕在茶盞上留下的痕跡叫做“咬盞”,這有點兒像搞啤酒營銷的,一定告訴人家我們這啤酒掛杯。啤酒掛杯表明啤酒的質量,掛杯就是白沫在被子上面停留的時間長,越長表明啤酒的質量越好。宋代茶道對茶葉的判斷跟啤酒掛杯基本上是同理。

飲茶在唐宋時期已經傳到我們周圍的日本和朝鮮半島,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中、日、韓對茶的說法都不一樣——我們說“茶藝”,日本說“茶道”,韓國說“茶禮”。
中國人飲茶的方式,也就是茶藝,注重表演,我看到的中國有關茶藝的表現一般都是濃妝艷抹的;還有一種,比如四川,是一種耍把式似得,蘇秦背劍,我看著都懸,它注重的是表演程序。
但是日本茶道恰恰跟我們相反,它要求所有學茶道的人把任何表演的地方都要去掉,多一個動作都不許。

我去日本最莊重的茶道場所時,最好的茶道不是走進去的,任何一個人,不管你有多高的身份,哪怕是首相都是爬進去的,通過離地大約有一米的一個門洞,正好一米見方,你一爬進去就站不起來了,因為那個屋子很矮,你只能盤腿坐在那兒。按照它的規矩,應該是跪坐,我當時跪了五分鐘就投降了,膝蓋和骨頭都受不了。
過一會茶藝師就出來了,一個老年的婦女,至少有70歲以上的高齡,滿頭銀發,一絲不茍,據說她化妝需要幾個鐘頭。她進來以后沒有任何多余的動作,讓你看到就是最簡單的事情,然后把每個人的茶碗一個一個都端來。茶藝師基本不交流,全部是動作。那個飲茶按照我們的標準也實在是吝嗇,很小一個茶碗,碗底有一點兒茶,一般情況下兩口就能喝完。

日本人強調的是飲茶的儀式感,而不是用茶來解渴。當時我們不會這些禮儀,只好跟人家學,觀察別人怎么拿起,怎么放下。飲茶后吃一塊小點心,我心里想這有什么好吃的。吃完點心以后又上了一塊咸菜,咸菜吃在嘴里是有聲的,嘎嘣嘎嘣地嚼。嚼完了儀式就完了。
當時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跟他們聊,去感受。原來甜點是用來遮茶的苦澀,那個茶不像我們的茶,非常澀;而咸菜是用來中和你嘴里的甜,因為你吃完甜東西以后嘴里會發酸,日本茶道的這個程序還是很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