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窯雙魚耳爐

鈞窯天青釉大爐
香爐,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實用器,它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據有關史料記載,古代香爐主要有三大用途:一為薰衣之用,主要盛行于漢晉時期,上層貴族、官員、士大夫入朝覲見或拜謁貴族都要用一種香料薰衣,以示身份和禮貌,這種薰香之習也為平民社交所接受,成為一種禮儀之舉;二為書房驅臭提神之用,古人讀書必焚香,起到驅臭香溢房的作用,既凈化了環境,又起到提神的作用,故有古人“紅袖添香夜讀書”之句;三為供祀神佛之用,以表敬仰崇拜之心,祈禱神靈保佑。東漢后期,隨著道教的盛行,“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自然論的出現,以及后來佛教的傳入,以焚香供祀神佛,寄托人們的思想情感已成為一種文化活動,此后香爐的這種功用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一種祀神佛的必備之器。

南宋 龍泉窯鬲式香爐

金 耀州窯帶蓋三足爐

耀州窯熏爐

宋 湖田窯鏤空球花香爐

宋代 龍泉窯粉青鬲式爐

北宋 刻花卷草紋鏤空香薰
隨著瓷器的發明和制瓷業的發展,瓷香爐逐漸取代了陶制和銅香爐,成為香爐的主流,特別是到了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輩出,仿銅式瓷香爐紛紛問世,有鼎式香爐、鬲式香爐、奩式香爐、魚耳香爐、三足香爐等等。瓷香爐伴隨著歷史的進程,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成為我國古代陶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今天人們收藏的一個極富文化特色的專題。

宋金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三足香爐
爐敞口、折沿、短頸、鼓腹,底部下承三足,爐體內外皆施天藍釉紫紅斑,紫紅斑點綴香爐器身,由于鈞窯為乳濁釉,釉水高溫后融化流淌,所以口沿處釉水微薄,露出黃色的胎骨,而釉水流淌至底部時會有積釉,凝于底部肥潤似乳。天藍釉發色純正,與紫紅斑過渡自然,渾然天成,頗似絢爛的晚霞,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造型與釉色均為宋金時期典型器物,釉色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