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紫砂壺,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紫砂壺的樣子——鼓腹、平底,有蓋,有嘴,有把手,深紅顏色,看起來很是敦實厚重。不過,這只清代的紫砂壺可能會顛覆你的想像。
你看它像不像小時候老家的那種老院子?并且還不是普通人家的院子,那是有著獨門小院、二層小樓的富貴之家。小樓看上去甚是平整,二樓之上,有觀景臺,可以憑欄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背后有煙囪,有高大的晾曬衣服的樹樁。煙囪其實是壺嘴,樹樁是壺把,屋頂上面“隱藏”有壺蓋。小樓四周,是籬笆扎成的一處院落,有院門,用茅草覆蓋,門是木頭做的,看上去莊重而古樸,彌漫著樸實而厚道的農家氣息。院墻的一角開有偏道,向下走是一座磨盤。磨盤一大一小層疊相壘,還有可以轉起來磨面的碾子。整座院子下面四角有支撐,其實是壺底,讓紫砂壺可以平平穩穩地放在茶臺或者茶幾之上。
該紫砂壺長12.1厘米、寬10.5厘米、高12.4厘米。紫砂壺的造型一般較為固定,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紫砂壺形式。不過有幾種特殊的樣式,如樹癭壺,即模仿樹癭的模樣,使壺上凸凹不平,千溝萬壑,相傳為供春首做;二泉銘壺,即在壺上刻有銘文,為清末制壺名家邵二泉所首創;冰心道人壺,壺上陰刻圖案,“冰心道人”是清末民初制壺名家程壽珍的號。但這幾種壺大致不脫壺的造型,像圖中這般做成房子形狀的壺還真不常見。
這種房形紫砂壺大概淵源于漢代的陪葬品。在漢代人看來,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前是什么樣的生活,死后也要繼續。于是,在漢墓中便經常能夠看到記錄漢代人生活的畫像磚,以及房子、水井、豬圈、灶臺和五禽六畜等陶制品,就像其生前一般。像這種陶制小房子在漢代墓中十分常見,清代的制壺匠估計便是從這些陶器中找到了靈感,并匠心獨具在紫砂壺上加以運用,使之成為風格獨特的藝術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