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陶瓷文化形態的解析
陶瓷是一種人工制造的器物,它身上體現著人的愿望、知識、能力、技巧,更涵容著人 的情感和要求。現實社會生活中,在基礎的、初始的層次上,陶瓷文化的內涵與陶瓷這種器 物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在發展了的形態上,兩者又是可以并在實際上存在著區別和分離 。如同其他文化形態一樣,陶瓷文化也就有著三種存在形式:實物形態、環境形態和觀念形態。
第一,陶瓷文化的產品形態,是陶瓷文化的基礎和本源
陶瓷產品中涵容和寄托的陶瓷文化,首先同產品的使用功能結合在一起。在這個意義上 ,所有陶瓷制品無一例外地都是用來滿足人的生活和生產需要的。拿最普通的飯碗來說,它 的樣式、大小、輕重、結構、用料、制作和結構,無一不涵容著人的愿望和需要。飯碗涵容 的信息都圍繞著實用功能而展開,構成一種文化信息體系,并形成一種世代相傳的傳統。
其次,陶瓷文化的產品形態同產品的經濟功能結合在一起,成為實現陶瓷產品作為商品 所承擔的價值增殖、資本積累功能的重要手段和條件。一個陶瓷企業在謀劃陶瓷文化時,都 會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正因為這樣,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將提高產品技術和文化含量作為資 本增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沒有價值增殖功能的陶瓷制品,對于企業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也就談不到什么文化含量的存在。
再次,陶瓷文化的產品形態還體現在產品的藝術要素所承擔的審美功能的實現上。遠古 先民們已經開始對陶器進行美化和裝潢,于是幾乎與生俱來地便擁有了審美功能。后來出現 了以滿足人們審美需要的藝術陶瓷。繪畫、書法、色彩、形制等歷來屬于藝術范疇的審美要 素,都被用來裝飾、制作陶瓷制品,使得陶瓷產品的文化含量得到了極大提高。這樣以來, 我國陶瓷產品的審美功能就沿著兩條道路發展起來,一是與日用陶瓷產品的結合并進,一是 藝術類陶瓷產品的獨立發展。這兩者的結合,共同地推進了我國陶瓷產品審美功能的突飛猛 進。藝術陶瓷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又提高了它的經濟增殖功能。
第二,陶瓷文化的環境形態,是社會環境中彌散的陶瓷文化
依照社會領域的劃分,陶瓷文化的環境形態大體表現或存在于以下三個范圍或領域。
首先,是社會領域。一座盛產陶瓷的城市,應當處處浸透著陶瓷文化的余韻:陶瓷市場 、陶瓷商店、陶瓷展廳、陶瓷雕塑以及公共場所的陶瓷裝潢;陶瓷展覽、陶瓷講座、陶瓷交 流等。唐山陶瓷博覽會的舉辦是唐山陶瓷文化社會形態的一大亮點。參觀陶博會,陶博會上 購買日用以及可以美化家庭居室的陶瓷產品,成了許多唐山人的一個節日。
其次,是企業領域。一個陶瓷企業必須首先是一個陶瓷文化的發育地,要讓人強烈地感 覺到陶瓷的魅力。陶瓷企業內應當有標志性的、由自家制造的大型、精致、新穎的產品陳列 ;有陶瓷產品建造、裝飾起來的院落布置;有與陶瓷相關的名人畫像、雕塑以及其他陳設; 有本企業藝術大師藝術成就、作品及其他事跡的介紹等,要讓每一個進入陶瓷企業的人,尤 其是外來人,進入廠區之后,第一個印象就是,這里是陶瓷文化的圣地、陶瓷的王國和陶瓷 的殿堂。流連廠房內外,充分享受陶瓷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再次,是家庭領域。陶瓷進入家庭就必然地造就出一種陶瓷文化氣氛,一種文化氛圍。 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用陶瓷已經大部超越了日常生活用具的范圍,而擴展到家庭住房裝 修和工藝美術陶瓷的擺設與美化。
社會、企業和家庭三個方面的陶瓷文化氛圍就構成了整座城市的陶瓷文化環境。這是一 個發達的陶瓷城市必然要達到的陶瓷文化境界。
第三,陶瓷文化的觀念形態,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陶瓷文化
產品形態和環境形態的陶瓷文化主要是由物表現出來的話,那么這里所說的觀念形態的 陶瓷文化卻主要是由人來體現的。一支穩定的陶瓷從業隊伍,包括企業家、工藝美術大師以 及長久從事陶瓷技藝的技工,他們所擁有的陶瓷文化觀念或意識是陶瓷文化的最高、最后表 現,是陶瓷文化的最高境界。陶瓷文化意識主要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首先,在職業層面上,對陶瓷產業有深切地依賴感。他們仰仗于斯,貢獻于斯,情歸于 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技藝型傳統產業發達城市,都會有這樣一支從業隊伍,陶瓷產業發 達城市同樣應當如此,要培育出一支這樣的專業職工隊伍。
其次,在事業層面上,對于陶瓷產業的發展有強烈使命感。具有這種情感和意識的陶瓷 從業人員會將決定和反映陶瓷品質的陶瓷生產、技術、工藝、品位的提高,將陶瓷產業的發 展看作是自己的使命,為陶瓷鞠躬盡瘁,貢獻一生。唐山有四代從事陶瓷業的秦氏家族;就 有瓷苑一代宗師楊蔭齋、繪瓷高師宣道平、科技精英程范吾、唐山特瓷奠基人巴士毅等做出 巨大貢獻的大師級人物。
再次,在情感層面上,對于自己從事的陶瓷事業有高尚的榮譽感。這種榮譽感產生于職 業或事業上的成就以及所獲得的聲譽。觀念形態的陶瓷文化是陶瓷文化的靈魂,它使陶瓷文 化成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樹立了陶瓷文化觀念的人群會將陶瓷看作一種事業,一種追求, 一種情感,一種責任,而不再僅僅將它作為一種謀生手段,一種投資方向。
上述分析表明,陶瓷文化的產品形態、環境形態和觀念形態三者縱橫相交,從有形的物 質形態到無形的觀念形態,由個人到企業再到社會,構成了一個完整體系,完整地體現和實 現著陶瓷文化的功能。發達的先進的陶瓷文化應當如此。
二,唐山陶瓷文化的現狀與提升
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綿長的發展歷史,造就了唐山 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陶瓷產品品類豐富,主要有日用瓷、建筑瓷、衛生瓷、工業理化瓷、 高新技術瓷、美術陳列瓷等,品種多達五百多種。其中成套瓷產品有:餐具、茶具、咖啡具 、酒具、文具、煙具,供陳設觀賞的遙掛盤、座盤、瓷板畫、各種花瓶、花插;各種瓷塑、 瓷雕;有可供建筑裝飾用的大型瓷磚壁畫等實用陶瓷和藝術陶瓷。其中骨質瓷瓷質潤澤、光 燦瑩潔、胎質細致,白玉瓷瓷質細膩、釉面光潤、白中泛青,最為著名。唐山陶瓷裝飾的主 要技法是雕金、噴彩、釉中彩等,形成了唐山陶瓷的獨特風格。新技術的開發,使唐山陶瓷 擁有了一系列的輝煌:“紅玫瑰”,中國日用陶瓷第一品牌;“惠達”衛生瓷,同時擁有中 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三大稱號;“隆達”骨質瓷,上海APEC會議專用 瓷;“國家火炬計劃陶瓷材料產業基地”,為唐山增添了熠熠光彩;無鉛骨質瓷,突破國際 貿易技術壁壘,開拓了高檔日用瓷的世界市場。最早誕生于唐山的我國衛浴瓷和骨質瓷,經 多年努力,今天又把它們推向了新的巔峰。1960年、1979年和1988年,唐山陶瓷曾經先后三 次赴京展覽,獲得成功,產生廣泛影響。唐山又是開展陶瓷專業教育和陶瓷專業研究比較早 的城市,1958年成立河北省輕工業學校,設置有陶瓷美術、陶瓷工藝、陶瓷機械專業。1999 年并入河北理工大學建立藝術學院,使傳統陶瓷專業得到更大發展。1958年,唐山陶瓷研究 所成立(現已改為唐山陶瓷研究院),專門從事陶瓷技術和藝術的開發研究。
唐山陶瓷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但與陶瓷文化三種形態的要求相比較,也還存在著 明顯不足或欠缺,與國內一些陶瓷城市相比較,還有較大差距,有待于整體水平的提升。
第一, 陶瓷文化產品形態上眼界還不夠寬闊,需要進一步放開與擴展
目前唐山陶瓷文化在產品形態上,主要地還集中在產品的實用功能上,對于產品價值增 殖功能和審美功能的體現與完成還有比較大的距離。在日用陶瓷產品的裝潢上,體現共性的 瓷品多,體現個性的瓷品少,特別是缺乏高水平的能夠傳世的藝術類瓷品。提高產品形態的 陶瓷文化水平,唐山需要大力提升日用瓷的科技和文化的含量,增加其市場價值;同時,唐 山藝術瓷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提高工藝陶瓷產品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擴大自己的市場 空間,變展品為商品,成批量地投放到市場上去。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陶瓷文化產品形態 應當完整地具備實用、經濟和審美三方面功能,才完備地具有了陶瓷產品文化。
第二, 企業對于陶瓷文化功能的理解和發展,大多還局限于如何實現陶瓷價值和 增加企業經濟收益上,而對陶瓷文化如何納入社會文化整體并為之服務的作用發揮不夠。
就是說,在陶瓷文化和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著斷裂現象。對于陶瓷企業而言,尤其是對于 陶瓷業的領導人而言,所朝思暮想的不外乎如何提高產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從而增加其價 值,在市場上獲得優厚回報。陶瓷企業要通過自身產品的銷售及陶瓷環境文化形態的建設, 提升城市整體文化含量和素質,將陶瓷文化與城市文化結合起來,既提高城市文化的整體素 質,又為陶瓷行業及陶瓷企業創造更好的文化的、人文的社會環境。當然,城市陶瓷文化環 境的建造,不能單純依靠陶瓷企業,作為公共產品,政府也要承擔起相當責任。
第三, 在環境形態陶瓷文化上,無論在社會范圍內,還是企業內,都還缺乏陶瓷 城市應該有的陶瓷文化氣氛
地震前的東西缸窯是唐山陶瓷生產最為集中的地區,從而成為唐山市陶瓷氛圍最為濃厚 的社區。但隨著陶瓷業布局的變化,那里陶瓷文化意味淡漠了,正在逐步成為與其他居民區區別不大的城市社區。近20年來,唐山城市環境中,陶瓷文化的意味、形象似乎也在淡化。 今天走遍新華道、建設路、文化路等主要街道,游覽過紀念碑廣場、鳳凰山、大城山、南湖 等代表性公園,基本上見不到與陶瓷相關的雕塑、標志、裝飾等這是不正常的,改變起來也 并不難。
第四,唐山人的陶瓷意識走低的趨勢,需要扭轉,提高唐山人的陶瓷觀念, 培養一代陶瓷新人
由于近年來隨著陶瓷工業在整個經濟中比重下降,從業人員在職工隊伍中所占比重的相 對減少,陶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有所減弱;由于塑料日用品、外來陶瓷品大量進入,以 及其他廉價裝飾品,如前幾年風行一時的人造革、化纖地毯等,在人們心目中就造成一種印 象,陶瓷產品已經或正在離開我們而遠去;陶瓷行業中多年來經營人才、藝術人才、制作人 才等專業人才出現短缺現象,獻身陶瓷事業,代代相傳的陶瓷行業傳統在逐漸失去。以陶瓷 為家傳職業、以繼承祖先技藝為榮的傳統也在消失。這一切都使得唐山原有的陶瓷文化傳統 在淡出人們的視野和生活;再加城市陶瓷文化氛圍的淡化,這一些就使得人們的陶瓷意識也 呈現出弱化趨勢。這種狀況極待改變,否則唐山陶瓷文化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 一旦造成斷檔,恢復起來將十分困難,更不要說再度輝煌。
對于唐山陶瓷文化的發展,需要另外的題目進行剖析和論述,我在這里,只是簡要地提出幾點框架性的建議。首先,唐山陶瓷文化與灤河文化的融合。這包括唐山的傳統藝術,民 風民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隆達已經將皮影納入陶瓷裝潢藝術,是一個良好開端。
其次,陶瓷文化一條街的建設。有條件地逐步開發和恢復東西缸窯窯廠、商店等與陶瓷歷史 相關的陶瓷建筑、設施等;大力發展附近現有陶瓷企業,使之成為唐山市的陶瓷工業園區, 展現唐山陶瓷歷史和現代風貌。再次,廣泛開展唐山陶瓷文化研究。目前看,唐山陶瓷文化 研究狀況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史料上有關唐山陶瓷業、特別是關于陶瓷文化的記載缺乏; 陶瓷文化載體相對貧乏。1949年,僅唐山市東西缸窯,就有陶瓷企業70家,從業人員達1625 人,規模最大的德順隆新記職工人數為119人。這些企業的發展推動了唐山陶瓷業的發展, 更為唐山累積了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并在后來唐山陶瓷業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擴展 陶瓷文化研究的內涵,既發展現有的陶瓷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研究,同時也開展陶瓷人文方面 的研究,挖掘唐山陶瓷文化的人文社會方面的內容。組織力量編寫涵蓋全部陶瓷發展內涵的 陶瓷發展史;編輯出版唐山陶瓷傳世作品集,編輯出版唐山陶瓷人物傳記。最后,積極創造 條件,籌劃開展唐山工業旅游,其中應當包括陶瓷文化旅游。開發傳統陶瓷作坊、陶吧、陶 瓷的生產線、觀看工藝美術大師瓷塑現場表演等獨特魅力的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