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樂天陶社社長鄭祎。
“弄虛作假,騙取‘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榮譽。”
今年2月17日,中央紀委對江西省政協原副主席許愛民給予開除黨籍處分,取消其副省級待遇,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
通報中,其景德鎮市委書記任期內的“大師”造假問題,成為一個重重的污點。
無獨有偶,今年1月落馬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原黨委書記馮林華,擁有“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稱號,也被外界廣泛質疑依靠權力運作獲得。
全國政協委員、樂天陶社社長鄭祎在江西景德鎮工作生活多年,耳濡目染景德鎮多年來的陶瓷亂象,更對陶瓷領域滿天飛的各色“大師”評選深惡痛絕。
幾年前,她得知許愛民有意參評“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并四處公關,就曾向評選機構諫言反對。此次許愛民、馮林華被查,促使她繼續思考解決“大師”評選的“制度后遺癥”。
今年全國兩會,她將提交一份提案,建議取消中國陶瓷藝術領域的“大師”評選制度。
鄭祎梳理發現,數十年間,中國陶瓷藝術領域的“大師”制造熱潮風涌泛濫,評定陶瓷藝術領域“大師”的各級機構和名目達數十個之多,導致當下中國假冒偽劣的陶瓷藝術“大師”名頭高帽滿天飛。
鄭祎稱,特別是陶瓷藝術領域的“大師”評選,已淪為滋生貪污腐敗的溫床,圈內眾所周知的“笑話”。大量官員謀取陶瓷“大師”稱號,隱蔽性地進行“雅賄”性質的權錢交易。陶瓷“大師”稱號的“賄選”逐步公開化,出價從數十萬到百萬甚至千萬不等。
在提案中,鄭祎將“大師”亂象的板子打在了供需雙方:一方面是“準大師們”為了逐利欲自抬身價,一方面是部分行業協會自謀財路走上歪路,部分退至二三線的官員乃至退休官員在協會內進行延展性尋租。
鄭祎建議,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和制度,徹底清理和取消當前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各種“大師”稱號制度,尤其是陶瓷藝術領域的“大師”評選制度。她建議,官方退出“大師”評選,不再主辦類似活動,明確各級陶瓷行業協會只能組織會員入會評審,不許評定行業級別。
鄭祎認為,取消各類“大師”評選,可以改為陶瓷文化傳承人或專家稱號。政府只對傳統手工藝人及藝術工作者實施必要的保護與扶持,必須有總人數限制,嚴格要求評審的嚴肅性、公正性、透明性,不能一個草臺班子就能熱熱鬧鬧評選出“中國”、“中華”、“國際”樣式的真真假假陶瓷藝術“大師”。
對于提案能否落實,鄭祎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因為中央已經注意到類似現象,出現批評整改的跡象。
今年1月12日至14日,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在京舉行,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分組討論中就嚴批干部書畫亂象:“有的領導干部楷書沒寫好,直接奔行草,還敢裱了送人。現在有的干部玩過了,飄飄然了,忘記了執政黨和老百姓的關系了。”
中央第二巡視組日前向文化部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直指文化系統五大貪腐隱患,其中“文藝評獎過多過濫,評獎中存在暗箱操作、利益交換”問題“榜上有名”。
追問“大師”評選“后遺癥”
澎湃新聞: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醞釀這個提案的?
鄭祎:這個事已經想了好多年了。景德鎮原市委書記許愛民最近被貶職了,他還沒當“大師”之前,我已經知道他很想做“大師”了。
上一屆全國政協開會的時候,有一次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請我們吃飯,我就問過這件事,我說希望不要評他,他不是藝術家,而是政治人物,你再給他做“大師”很不合適。對方就說,“哎呀,他整天來公關,(因為)做政府官員做完就沒有了,做‘大師’可以做一輩子。”當時的主席明確說不同意(他入選),但是換人之后,許愛民還是評上了。
他評上“大師”已經是個笑話,這里有很大的問題,他有什么資格去做?他沒有按照正常的程序去申請,不知道從哪里搞關系搞來的。
現在他被處理了,但后續我發現,還有后遺癥,就是“大師”評選問題。為什么他能得到“大師”稱號?把這個稱號撤銷了,可是最初他怎么拿到的?行業協會給的,還是要政府自己來整頓。
我整理發現,光陶瓷領域就有十幾種“大師”評選,行業協會主辦也好,政府主辦也好,這種東西都應該取消。除非你有非常規范的鑒定方法,沒有吧,那就先不要有,先想好怎么規范化,然后重新重組再來。
澎湃新聞:據您了解,大量的陶瓷“大師”評選中,賄選的情況普遍嗎,有多嚴重?
鄭祎:很多“大師”都是買回來的,在景德鎮我們都知道。以前20萬就能買到(地方上)普通的“大師”,200萬能買到更高級別的“大師”。
有一年景德鎮評“大師”,在評選期間把評委們鎖在賓館里,電話不許有,手機沒收,關起門來評。結果呢,有的人評不上,就去景德鎮旁邊的樂平(景德鎮市代管縣級市)評選,結果就選上了。當時我就聽見市長拍著桌子臭罵大家,但是有什么辦法?
澎湃新聞:出現陶瓷“大師”賄選的根源是什么?
鄭祎:本來你的陶瓷只值兩千塊,評了“大師”,后面就加多2個零,而且很難說里面有沒有官員“雅賄”的問題。
比如我是一個領導,現在我有兩塊很好的地,你要,那好,我是“大師”,你不來看看我的作品?要買幾件啊?可能他叫中間人來買,買完你付款。這個講不清楚,也很難查出來。
我知道一個真實發生的例子。某個“大師”和某人有商業利益關系,怎么給好處呢?“大師”拿個劣等花瓶,200萬賣給他,他只要說花瓶不要了,“大師”以100萬價格退回去,實際上就賺了100萬。
現在“大師”在藝術投資市場的消費者主要是誰呢?政府官員,因為他們需要送禮。他們沒有審美觀又不想買便宜貨,不知道買什么好,就買“大師”的作品。這個是某某“大師”的,好好聽嘛!
澎湃新聞:中央“八項規定”對景德鎮陶瓷亂象有改變嗎?
鄭祎:已經好很多了。好多“大師”都賣不出東西,貶到不值錢了。
我覺得首先就應該把“大師”評選取消,沒這東西就不需要看頭銜買東西送給人家。你真的買,一定要弄清楚什么叫做好。
現在不是沒有真的“大師”,工筆也有真很好的。但是你說創新呢就是沒有。干嘛要評工藝“大師”呢,不需要嘛,那就是經濟上有利益而已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沒有什么審美觀去鑒定東西好壞,這是我們國家教育的錯誤。
“大師”不是現在評,而是幾百年后后人看。比如八大山人,現在說是大師,當時可是逃難政治犯。他會停止畫畫嗎?不會,他就是喜歡畫畫,他是文人哪,不需要這些頭銜。
“大師現在和那幫人根本分不出來”
澎湃新聞:您從小在香港生活長大,您在提案中也提到,行業協會可以參考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獎評選。
鄭祎:香港藝術發展局,每一年有頒藝術獎,不同的視覺藝術分不同類別,如戲劇、電影等,里面又分青年優秀獎、終身成就獎等。
香港人也少,沒幾個人想要申請,基本上派來派去大家都有份(笑)。你承認是很好的藝術家就可以了吧,你不會拿著它到處跟人講。當然也會有“招搖過市”的,但不像內地這么厲害。
澎湃新聞:香港的評選模式和內地差別在哪里,具體有哪些可以借鑒的?
鄭祎:公開。候選人申請需要兩個人提名。藝術發展局的評委,如果認識候選人,必須要申報,表明雙方是什么關系,然后退出評選。
大陸正好相反。我看到很多美展、陶瓷展比賽,幾個評委,幾乎每個人都想讓他學生贏,每個人搶著說我的學生要拿金獎,我的老婆要拿金獎。
你覺得學生應該贏的,好在哪里講給我們聽啊,講不出來。我有個朋友也是全國政協委員,每次他做評委都是他的學生拿獎。
澎湃新聞:你有當面質問他嗎?
鄭祎:還用問?網上罵他就是了。我覺得太可惡了。
澎湃新聞:您這次提案,恐怕也會波及您很多朋友的利益。您有沒有征詢過他們的看法,他們支持嗎?
鄭祎:好多“大師”我都發給他們,(問他們)怎么樣,他們就嗯(白眼)……大家也沒辦法,就說取消吧取消吧。實在太混亂了,真正有功底的大師現在和那幫人根本分不出來。
澎湃新聞:馮林華也有一個“大師”頭銜: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和許愛民的還不一樣。
鄭祎:那是不是樂天陶社也可以評大家為“大師”咯?沒所謂嘛,我們來評“最差大師”。(笑)
澎湃新聞:您覺得這個提案實現的可能有多大,會不會面臨很大阻力?
鄭祎:不會,我懷疑好快(就會實現)。國家已經在反思“大師”評選,而且王岐山都批評過了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