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房建設開工典禮”和“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爐營造專家論證會”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隆重舉行。
今年1月21日,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景德鎮市文化局聯合舉辦“景德鎮傳統瓷窯保護利用暨明代葫蘆窯復燒”的新聞發布會。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的復燒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新華社專電、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浪網、香港文匯報等幾十家新聞媒體廣泛報道。
新聞發布會之前,1月14日,在古窯民俗博覽區舉行了“景德鎮明代葫蘆窯復燒專家研討會”。3月21日,16名專家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民窯博物館和昌江區文化局的支持下,赴湖田古瓷窯址、御窯廠遺址和麗陽鄉瓷器山明代窯址實地考察了明代葫蘆窯窯爐遺存。在此基礎上,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爐圖紙和明代葫蘆窯窯房圖紙開始繪制。經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反復研究和積極籌備后,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房復建開工,明代葫蘆窯窯爐設計圖紙進入了最后論證。
復建的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房座落在古窯民俗博覽區的明代琢器作坊旁。窯房長20.5米,寬15.5米,建筑面積約318平方米。適應窯爐營造的需要,窯房最高處離地面10米。窯房屬磚木結構,使用舊窯磚和舊窯房拆卸的木料建造,體現了簡潔、實用的明代窯房的建筑風格。復建的明代窯房將成為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又一標志性的建筑。
窯房建設開工典禮之后,20多位專家、老藝人聚集在一起,舉行“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爐營造專家論證會”。出席論證會的專家有景德鎮陶瓷學院窯爐熱工學的教授,景德鎮部、省級陶瓷研究所的陶瓷窯爐高級工程師,國家文物、博物系統的研究員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對景德鎮傳統瓷窯營造和燒成的研究、實踐方面,這些專家代表了國內、國際的頂級水平。
論證會以認定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爐營造設計圖紙為目的,全面論證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窯爐的結構、材料、砌筑方法、燒成工藝和熱工原理等。
論證會由國家文博研究員周榮林主持。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陳武平主任首先致詞,他對專家、記者表示熱烈歡迎,感謝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寶貴支持。
論證會開始,首先由周榮林研究員介紹古窯民俗博覽區復燒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的工作情況,并從歷史文獻記載和遺址考古發掘方面對景德鎮明代葫蘆窯進行了論證。他指出,葫蘆形窯是景德鎮特有的一種瓷窯,整個明代時期普及于景德鎮的城鄉,御器廠和民間都在使用。葫蘆窯在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上有杰出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接著,吳永開高級工程師發言,他就葫蘆窯窯爐的設計圖紙作了介紹和論述。按照設計,葫蘆窯內長7.5M,分前后兩室,前室高后室矮(前室平均高度2.15M,后室平均高度1.75M),且前寬后窄(前室寬3.5M,后室寬1.8M),前短后長(前室長2.8M,后室長4.7M),形似半只葫蘆臥于地面。窯的前端設窯門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高8M的獨立煙囪,窯頂兩側各設有6只投柴孔。整個窯床前低后高,坡度為5度。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長、景德鎮市窯爐協學會理事長李猛高級工程師論述了明代葫蘆窯的結構特點。他指出:葫蘆窯一般依山修建,這種窯符合南方丘陵地形,葫蘆窯燒的燃料是當地的松雜柴(枝),燃燒時火焰從前室到后室呈半倒焰流動,溫度、氣氛和壓力靠滿窯、投柴、煙囪抽力來控制,窯室斷面前大后小有利于窯壓的穩定,兩室之間的收口促進了火焰的合理流動。窯兩側上方的補柴孔在燒成時既利于上下、前后溫度和氣氛的調節,又具有排濕、冷卻和觀察的作用。燒成時間為24小時,門膛燒20小時,然后天窗擲柴4小時。由于這種窯爐溫差較大,所以滿窯時一般需要放幾種不同配方的產品。
在論證會上,到會的各位專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證發言。通過論證,專家們對設計圖紙基本認可。
2010年6月12日,即全國文化遺產日,在古窯民俗博覽區將舉行“景德鎮明代葫蘆窯攣窯開工典禮”。10月19日,即景德鎮瓷博會期間,明代葫蘆窯將點火復燒。屆時,古窯民俗博覽區將再現景德鎮陶瓷歷史的又一輝煌篇章。
景德鎮市委、市政府和各級領導對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爐窯的復燒十分關心和支持,2010年4月13日,景德鎮市文化局下達了《關于成立景德鎮明代葫蘆窯復燒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顧問團的通知》,對加強領導,科學決策,搞好景德鎮明代葫蘆窯的復燒,推動景德鎮市陶瓷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起到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