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陶瓷文化 感悟陶瓷魅力 交流陶瓷技藝
中國古陶瓷學會年會暨河津窯與宋元窯業技術交流研討會在河津市開幕
金風送爽山河美,佳瓷炫彩耀龍門。10月18日,中國古陶瓷學會2019年年會暨河津窯與宋元窯業技術交流研討會在河津市開幕,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古陶瓷學術領域的一場“華山論劍”,更是河津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次巔峰盛會。

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省政協原副主席姜新文,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王莉英,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孫新民,運城市委常委、我市市委書記鞠振,科學出版社副總編、文物考古分社社長閆向東,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曉毅,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李建毛、栗建安,我市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偉等出席會議。

會議由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副會長沈岳明主持

市委副書記安奇,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凱旋,市委常委、秘書長、統戰部部長呂武榮,副市長王高紅,市政協副主席孫振澤及國內外古陶瓷界專家學者近200人參加會議。

鞠振致歡迎辭中指出,近年來,河津大力實施“文化興市”戰略,通過多項舉措竭力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城市基因。固鎮宋金瓷窯的“橫空出世”,為故宮博物院、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等大量館藏珍寶找到了故鄉,填補了山西無完整制瓷遺址的空白,翻開了中國陶瓷史璀璨奪目新的一章。與會的專家學者,都是古陶瓷領域的權威泰斗,衷心希望大家傳經送寶、不吝賜教,助力培育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灰陶琉璃規?;焚|化發展,推動河津文化與世界交流、理念與世界接軌、產業與世界相融,再現“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古耿盛景。

趙曙光指出,近年來,省文物局高度重視河津窯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組織省考古研究所持續開展相關考古工作,指導地方政府和當地文物部門實施了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原址的整體固化搬遷保護及專題展示,應該說,河津窯遺址的保護、研究、利用模式,已經成為全省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張靚麗名片。希望在座的專家學者通過深入探討和交流,留下真知灼見,指導山西古陶瓷文化研究工作能夠更加深入,為推動山西文博事業發展、助力民族文化自信做出更大的貢獻。

姜新文指出,一千多年來,中國陶瓷是東西方經貿合作的“重器”、文化交流的“使者”。當時的河津窯釉色瑩潤,造型素雅,藝術水平非常高,長期在北方處于領先地位。時至今日,無論誰到河津,都會被這里深厚的歷史沉淀、濃厚的人文氣息和豐厚的文化遺產所吸引、所打動。相信,在河津“文化興市”戰略的指引下,古耿文化和龍門文化一定會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成為三晉文化的一張嶄新名片。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將一如既往地與海內外朋友攜手并肩,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層次,共同開創中華優秀文化更加燦爛的明天。

孫新民開幕致辭上說,山西是我國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2016年省考古研究所在河津發掘的固鎮宋金瓷窯址,榮獲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相信大家通過三天的學術交流和現場考察,一定會收獲良多,進一步加深對山西名窯河津窯及宋元時期窯業間相互影響的認識。期望通過此次學術盛會,曾經一度明珠蒙塵、鮮為人知的山西古陶瓷,會被重新認識并煥發出耀眼的光芒;被歷史長河淹沒無聞的河津窯,會進一步提升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成為河津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


此次中國古陶瓷學會2019年年會暨河津窯與宋元窯業技術交流學術研討會,由中國古陶瓷學會、山西省文物局主辦,省考古研究所、我市人民政府承辦。會議主要圍繞“河津窯的考古發現與文化內涵”“山西地區制瓷業水平及學術地位”“宋元時期窯業技術成就與交流”“宋元低溫釉陶器的產地及其傳播”等主題進行深入探討,進一步推動河津窯與宋元窯業技術交流的深入研究,對深挖河津歷史,弘揚陶瓷文化有積極助推作用。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們還將深入固鎮宋金瓷窯址、古垛瓷窯遺址、九龍公園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專題展廳等地,進行實地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