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相形之下,瓷都景德鎮的落寞顯而易見——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由于工業的迅速發展、市場的量化需求等因素,傳統手工技藝面臨困境。江西景德鎮作為一個以瓷立市的城市,應該如何延續千年瓷都的傳奇?日前,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舉辦的“2010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高層論壇”上,專家們圍繞“向世界展示古鎮文化,用科學傳承瓷都遺產”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
要防止手工技藝“人亡藝絕”
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這里已經出土和仍埋藏著的豐富的古代陶瓷制品,更難得的是這里仍然遺存著數量眾多、歷史久遠的作坊窯場、商埠民居等古代瓷業遺跡。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景德鎮陶瓷的優勢與特色在于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藝術創作能力以及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藝。景德鎮在千年的陶瓷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許多獨特的瓷業習俗和制瓷技藝,創造了絢麗多彩的陶瓷文化,有中秋燒太平窯、拜祭風火仙師、瓷窯歌謠、制瓷工具制作等40多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別是手工制瓷技藝和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更是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說,景德鎮的傳統手工技藝存在于老工匠的頭腦中,這些人是創造、體現和傳承陶瓷文化的重要主體。當聽到景德鎮古窯生產線上的把樁老師傅對火候控制的介紹時,劉魁立對這套經千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贊不絕口,但他也表示出深深的憂慮,擔心這種窯爐控制經驗會隨著這一代把樁師傅的離去而消失。他說:“我們要保護民族的記憶,就應該建立一種機制、營造一種氛圍,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傳承人的生活、技藝和傳承問題。”
攣窯師傅余云山告訴記者:“目前手工上釉技藝已經被批量貼花替代,傳統的手工攣窯和匣缽制作技藝也被現代的電、汽窯爐所取代。現在制瓷行業盛行機械化生產,年輕人已耐不住性子來學我們這套手工技術了。” 攣窯是手工砌窯和補窯本領,是一種不借助任何工具手工搭建柴窯的技藝。目前,景德鎮僅有兩位攣窯師傅,且年齡都在65歲以上。
從“博物館式保護” 到啟動古窯復燒
瓷都人對悠久的陶瓷文化并不僅僅是守望,自2008年開始,景德鎮市規劃建設了景德鎮民窯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工程,重現了明清風格的里弄民居、商埠瓷坊等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古樸街區。古窯民俗博覽區引入了古代手工制瓷流程,重現傳統手工制瓷流水線。然而,由于這種手工技藝表演對最終產品沒有質量要求,在實際操作中老手藝人往往不注重技巧的打磨,專家擔心,依靠這種“博物館式”的保護,久而久之傳統手工技藝也勢必會消亡。文博專家周榮林說,手工傳統制瓷技藝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精華,如果再不啟動典型瓷窯的復燒,那么無數先人傳承下來的手工制瓷技藝,就將無用武之地,也必將失傳。
為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2009年景德鎮啟動了古窯復燒活動,并于當年10月成功復燒了世界上遺存的唯一一座傳統大型蛋形柴窯——鎮窯,今年6月再次復燒了這座清代古窯。據悉,景德鎮計劃今后將逐年復燒歷代的典型瓷窯。景德鎮市文廣局局長江華說:“復原各種典型瓷窯并進行傳統柴窯燒煉,不僅可以保留和搶救將要失傳的景德鎮傳統名瓷制作技藝,對加強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保護,發掘景德鎮陶瓷文化資源,發展景德鎮文化產業都具有重大意義。”在江華看來,陶瓷文化不僅是景德鎮的優勢所在,也是其他城市無法復制的稀缺資源。古窯的復燒,不僅保護了歷史遺跡,更是在活態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集各方力量發展創意產業
去年,浙江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擁有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這四大名瓷的景德鎮沒有入選,且景德鎮的瓷器產品目前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為什么景德鎮擁有世代傳襲的家族企業和靠傳統作坊生產出的精美陶瓷,卻不能培育出聞名世界的品牌呢,答案就是缺乏創新,缺少品牌意識,缺少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長嚴昭柱說:“事實上,盡管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很快,取得的成績也很多,但是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還很薄弱,在文化貿易中存在著巨大的逆差,要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創新才是根本出路。”他說,有許多慕名來到景德鎮的人對這里是既愛又怕,因為在景德鎮很難買到真正帶有瓷都特色的陶瓷制品,假冒偽劣過多,去偽存真也是對傳統技藝的保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何星亮說:“目前景德鎮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陶瓷產業的發展必須依托品牌經濟強力推動,通過自主創新,樹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企業知名度和行業整體競爭力,實現產業創意化、創意產業化。”
專家表示,非物質文化是一種活態文化,不可能像出土文物或古建筑那樣,凝固于歷史上的某個點,它是與社會同步發展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光靠博物館、檔案館保護是不夠的,應努力將其融入傳統節日、群眾文化及旅游活動等,實現其傳承的經常化,并建構起新的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