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8月19日專電(記者 李丹)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18日對外發布了《中國紅陳設瓷器》地方標準,以規范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的“中國紅”陳設瓷器市場。
“由于過去沒有統一質量標準,生產企業無標可依,監管部門無標可循,導致市場上的中國紅瓷器質量參差不齊,不少粗制濫造的產品充斥市場。”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總工程師江濤解釋了編制標準的初衷,“這樣的狀況既傷害了廣大消費者對“中國紅”陳設瓷器的喜愛,又不利于“中國紅”陳設瓷器產業的健康發展。”
該標準重點對“中國紅”的瓷質、釉面色度、熱穩定性、吸水率、放射性核素限量、外表缺陷和鉛、鎘溶出作了具體規定。其中規定產品不應有炸釉、磕碰、裂穿和滲漏缺陷,鉛溶出量應控制在小于每升7毫克,鎘溶出量應小于每升0.5毫克。湖南省質監局稱,依據該標準完全可以解決目前市場上出現的“中國紅”陳設瓷器合格判定和產品分級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批中國紅瓷器從長沙走入國內市場。十多年來中國紅瓷器產業迅速發展,品種涵蓋了觀賞瓷、日用瓷和建筑瓷,生產廠家僅湖南省就有30多家。湖南省產業規模從2000年的100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3億元。
“有些樹脂做成的‘中國紅’最高售價賣到4000多元錢,其實成本只有50元錢,名副其實的‘披著紅馬甲’的冒牌貨。”長沙錦東瓷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傅濤說,“而正宗‘中國紅’的工藝也經歷了三代技術革命:第一代釉是低溫紅釉,放置多年鉛、鎘就會溶出來,擺在家里對身體有害;第二代釉是中溫緩分解釉,缺點是釉面不平整,易產生‘橘皮釉’;第三代是高溫包裹釉,特點是色料進行包裹處理后熱穩性高,已經達到日用瓷的標準。”
傅濤說,目前市場銷售“中國紅”陳設瓷產品三代技術并存,廠家、商家無不稱自己的產品最好,常有相互詆毀的事件發生,消費者無力辨別真相,產業整體的信譽度正在下降。而新出臺的標準能夠很好地規范市場,根據標準只有三代產品和部分產品質量較好的二代產品才能達標。
在長沙錦東瓷業有限公司的“中國紅”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滿眼的白色瓷器毛坯經過技術工人的層層上色、精心繪描、高溫烤制后形成了一只只色彩艷麗的“中國紅”花瓶、筆筒、碗等裝飾或者日用品。
據了解,標準出臺后湖南省質監局將開始著手治理“中國紅”陳設瓷器市場,除了對新標準進行廣泛宣傳,還將對湖南省市場上的“中國紅”產品進行專項整治,嚴厲打擊不合格產品。
“消費者購買‘中國紅’應該有六看,”江濤說,“一是注意看器形是否周正,二是看釉色是否光潔、外觀是否有缺陷,三是看繪制技巧是否精細、瓷質是否潔潤,四是聽敲擊的聲音是否清脆悅耳,五是看瓷質是否夠硬,可用金屬工具劃看是否有痕跡,六是試導熱速度,好的瓷器相對厚重,密度高,導熱速度慢。”
據了解,此次頒布的地方標準是用來裝飾的“中國紅”陳設瓷器標準。目前,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正著手編寫《中國紅日用瓷器》地方標準,并有望在年底頒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