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獲悉,在過去的2010年,我市陶瓷行業人才培養與挖掘有著可喜的發展。通過職業技能的專業系統培訓,陶瓷從業人員的輸送得以增加,專業程度得以提高。在陶瓷專業人才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注重職稱評定及專業技術認可,以提高自身及陶瓷作品的價值。
然而,專業人士指出,高技能等級及高級別職稱的獲得不可一蹴而就,而應在扎實自身技能的基礎上循序漸進,以好的作品贏得口碑和市場,從而共同推動陶瓷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職稱難考仍前赴后繼
去年,我市人事部門與勞動保障部門合二為一,全新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部門設置與人事安排都有較大調整。1月24日,記者來到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科了解有關陶瓷職稱事項,科長黃琳剛上任不久,對此不甚清楚,便由該科另一名資深工作人員答惑。
該科室一直負責管理市級(初、中、高)陶瓷工藝美術師及市級陶瓷美術人才的評審事宜。對于一直開展的且公眾認可度高的陶瓷工藝美術師評審,工作人員表示,每年前來咨詢及報名的人員都不少,近幾年有上升趨勢。在對學歷、從業時間、創作水平、評審門檻較高的情況下,僅2010年獲得陶瓷工藝美術師稱職的人就有108人。
由此也不難看出想擠進陶瓷工藝美術師行列人數之眾。
而為了滿足更多陶瓷從業人員對名譽和名望的追求,從2006年開始,我市又開展了陶瓷美術人才評選,工作人員稱這是景德鎮的“土特產”,評選范圍比陶瓷工藝美術師更狹隘,僅為從事陶瓷繪畫的人才。
至于這一領域的人才,2010年度的評選結果還未正式公布,但工作人員透露評選人數與陶瓷工藝美術師應該差不多。
記者隨后采訪了部分從事陶瓷彩繪的人員,發現兩類人居多,不是埋頭做事,就是想走捷徑獲得更高的職稱或榮譽。而想過獲得職稱或榮譽,提高作品價值的人更多一些。
實力的認可最重要
陶瓷從業人員的想法在官方層面的專業技術技能認定方面輕易顯現出來。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科給出的一系列政策、數據、分析,使得近兩年我 市陶瓷人才市場的發展軌跡更清晰地呈現。
該科副科長汪曉紅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陶瓷從業人員注重專業技能的社會認可,而由政府部門給出的專業認定,是對他們能力的肯定與利益的保障。近年來,陶瓷手工彩繪人員數量上升,申請陶瓷手工彩繪高級技術等級的人也多起來。
考慮到這一點,經省級部門同意,2009年陶瓷手工彩繪技師考評改革在我市試點,陶瓷手工彩繪技師、高級技師的考核鑒定工作在我市進行,與之配套的評審專家、技能鑒定站也都得以落實。2010年,經個人申報和資格認定、專業考評,獲得技師資格證書的陶瓷彩繪人員有80余人,咨詢報名人員卻多達數百人。取證人員數在進行試點的第一年,也就是2009年只有30余人。
汪曉紅表示,越來越多的陶瓷從業人員重視職業技能的認定是好事,對行業發展無疑有益的。然而,在開展技能認定的過程中,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部門發現有些想法和行為是不可取的。盡管申報技師沒有學歷方面的硬性要求,但如同職稱的評定一樣,技師資格的取得,也有一定的申報條件,例如取得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滿3年的,或從事陶瓷手工彩繪工作15年以上且職業技能達到一定水平。在擠進技師乃至高級技師級別的隊列里,許多人不具備條件卻要越級申報。
汪曉紅透露,多數不合條件申報者不愿逐級獲得初中高級技工資格證書,而想走捷徑拿高級別資格證書,如技師及高級技師。在他們看來,只有省級認定的技師以上資格才能拿得出手,獲得技師以上資格后,自己的作品才能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
汪曉紅更不認同這種觀點,職業技能資格認定就是對自身技能水平的專業認可,有實力才有發言權。這也是讓默默從事陶瓷 彩繪多年的老藝人獲得技能肯定的一種有效途徑,使人才不論多晚都能得到社會認可。所以說,腳踏實地很重要,能力更重要。
近年來,國家及各級政府對技能人才的發掘與獎勵力度正在加大。在2009年全省第三屆高技能人才評選中,我市有兩人獲獎,每人獎勵1萬元;在2010年我市優秀高技能人才評選出10人,每人獎勵5000元;從事陶瓷彩繪的李貴鎮更是榮獲了第八屆“中華技能大獎”,感受了一回人民大會堂的待遇。
陶瓷人才市場方興未艾
對于陶瓷人才的培養與發掘,我市一直是不遺余力。在2009年推進的全省青年人才培養計劃中,我市招收了160人進行專業陶瓷彩繪技能培訓,參訓人員全部免費培訓一年,學成時均拿到高級工資格證書。而一般情況下,要取得高級工資格需時3年。
在市內的一些職業院校已經開展系統全面的陶瓷專業教學,如瓷校與一職的陶瓷專業學生,畢業時多取雙證(即畢業證和陶瓷手工彩繪中級工資格證)。僅此一項,每年可向市內外輸送陶瓷專業人才一兩千人。
此外,記者還從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了解到,2010年1月至11月底,市本級(不包含各縣市區)共584名學員經陶瓷彩繪、陶瓷美術、成型、拉坯培訓,領取培訓結業證明。據不完全統計,這一人數全年將超過900人。學員包括下崗失業人員、轉崗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高校畢業生,學習周期一般在半年以內,主要培訓基礎技能,他們經培訓后多輸送到園區企業,滿足企業發展需求。這類人才再經深度和系統培訓,又將產生高技能人才,從而促進企業乃至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