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5年到2000年,謝勝旺大半輩子都在建國瓷廠度過。但到最后謝勝旺才發現,在廠里做了一輩子陶瓷的他一件自己做的瓷器都沒留下。
后來有個叫李勝利的年輕人找到他,帶著他看瓷器。在李勝利的儲藏間里,謝勝旺發現自己以前在廠里做的很多瓷器都被李勝利收來了?!斑@個是我做的”,“那個是我設計的”,老人激動不已。
所有關于建國瓷廠的記憶浮現了出來。
青蔥歲月
1955年,謝勝旺跟隨父親進了建國瓷廠,那年謝勝旺才14歲,坐在廠里高腳的竹椅上,腳底板都夠不著地面。
謝家是景德鎮的陶瓷世家,從晚清起便開始從事陶瓷業,“謝記洋莊”曾赫赫有名,謝家的堆雕工藝是景德鎮一絕。景德鎮各大瓷廠建立后,謝家和其他拔尖陶藝人才陸續被請進各大瓷廠,充實瓷廠技術實力。
因為自幼學習陶藝,雖只有14歲,謝勝旺一進廠就被當成熟練工。只是當時建國瓷廠沒有雕刻組,謝勝旺跟著老師學繪畫。因為聰明好學,謝勝旺進廠兩年后便評上了三等二級,三等二級職工的月薪是45元8毛,當時的雞蛋價格是1元錢20個。謝勝旺被稱為廠里的小名家。
謝勝旺家離廠里很近,從原群英堂附近的家里出來走單柵門插過去,不一會就能到在東門頭的廠子。
建國瓷廠是成立最早的國營瓷廠,擁有兩三千名職工,主要任務是生產陳設瓷,基本都是出口。生產基本采用手工作業,燒的是柴窯,五個柴窯輪流燒,一個窯一次可以燒400擔坯。
1958年,建國瓷廠接了一批北京飯店用瓷,因為客戶要求“堆白花”,謝家被調至新成立的雕刻組。謝勝旺因為既能畫又能雕,便被安排專門打圖。
1968年,建國瓷廠成立了美研組,謝勝旺也被調到了這個最早的研發部門。后美研組升格為綜合組,到了上世紀70年代,又重組為科研所,承擔研制和小批量生產的任務。謝勝旺一直在研發部門擔任要職。
上世紀80年代,謝勝旺又被調至新成立的建設瓷廠二車間,他此后的經歷也主要在二車間和科研所之間輪轉。
在廠里,像謝勝旺這樣的技術尖子很受重視,地位也很高,因此謝勝旺一直沒有脫產,雖然幾任廠長都希望他能改行脫產從事管理。
謝勝旺跟著建國瓷廠的壯大一路成長,他也有幸參與了許多重大設計,早在“國慶十周年”時,謝勝旺就曾設計制作了一個上萬件的堆雕,這件作品被陳列在了人民大會堂,1973年謝勝旺進京時還在人民大會堂看到了這件作品。
倒起來像破竹子
自成立后,建國瓷廠發展得很順利,到了上世紀80年代,建國瓷廠的效益達到頂峰,“錢用都用不完”。
建國瓷廠科研力量雄厚,生產工人的技術也十分精湛,基本都是正兒八經學徒出來的,謝勝旺回憶那時僅是利坯就要學滿三年。
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謝勝旺感覺廠里的技術人員一茬不如一茬,許多人憑關系進了廠,其中很多人不愿認真學,不肯吃苦,對師傅也缺乏尊重。以前學徒,徒弟要趕早來,給師傅泡好茶,但到后來,師傅要給他們燒好茶。徒弟們不愿學,師傅們也就不愿教,技術實力也在下降。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國營瓷廠的命運開始反轉,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建國瓷廠越來越不景氣。廠里人心浮動,很多人開始在外面攬私活,在廠里就是混日子。
病來如山倒,建國瓷廠倒起來“像破竹子一樣”,轉眼之間,謝勝旺便品嘗到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滋味。
到最后,廠子里連買原料的錢都沒有,謝勝旺不得不自己先墊上。2000年,謝勝旺退休,每月可領到400元的退休金,退休前他的月工資只有300元,退休了收入反而還高一些。
退休后,謝勝旺開始做自己的作品,這時謝勝旺才發現自己干收入要比在廠里高得多,做完作品可以安心地在作品上打上自己的名字。謝勝旺用賺來的錢在筲箕塢蓋了一棟自己的房子。
現在,謝勝旺年近八旬,因為眼力不濟,已經不能再從事陶藝了,每日養花種草,或者指導兒子做陶藝。
建國瓷廠的記憶逐漸離老人遠去,直到一位名叫李勝利的年青人出現。李勝利說他要建一座十大瓷廠博物館,希望這些曾在瓷廠工作過的老專家擔任他的顧問。
李勝利曾邀請謝勝旺參觀他收集來的十大瓷廠的瓷器,在建國瓷廠的區間里,謝勝旺發現了不少自己的作品,雖然上面沒有打上自己的款識,但謝勝旺仍能辨別哪些是自己做的,有的是自己設計的。謝勝旺十分激動,關于建國瓷廠的記憶不斷浮現。
謝勝旺立馬同意擔任李勝利的顧問,不要李勝利開一分錢的工資,“有人能下決心做這件事,我怎么能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