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單純更能包羅萬象,也沒有比單純更能體現(xiàn)眾多的美”。泥土是單純的,但單純并不是單一,經(jīng)過億萬年的風雨洗禮、千錘百煉,泥土與生俱來的本質(zhì)并未改變,依然是淳樸、溫厚、寧和、澹然的性格。
以泥土做胎的汝窯瓷器,用單純的本質(zhì)(泥土),單純的工藝(手工制作),單純的天性(天人合一的思想),囊括自然之德,人性之美。
汝窯在歷史上的燒造時間甚為短暫,大約是北宋末的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至徽宗的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的二十年間,故而傳世真品極為稀少。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世品不足七十,分別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及日本的初光美術(shù)館等。
汝窯是中國青瓷燒造歷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的作品,其工藝為“滿釉支燒”(所以在汝窯器物的底部均可見“支釘”痕跡),呈一層淡淡的天青色釉,英文稱之為“skyblue”。
歷史上,汝窯被冠以國器之尊,“靖康之亂”導致北宋南遷之前,人為將窯址毀壞,便有“不遺國器與異族”之意。因此,在距今約有九百年前的南宋時期,汝窯瓷器已為罕世珍品,早在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志》中,已經(jīng)發(fā)出了“近尤難得”之嘆。
上世紀80年代,對普通陶瓷收藏愛好者來說,大多不知“汝窯”是為何物,90年代后期,汝窯贗品層出不窮,好古者爭購,尤其是在知道了汝窯的價值之后,民間便演繹出了許許多多光怪陸離并與汝窯有關(guān)的“故事”。汝瓷價值因此飆升,成為眾多瓷器愛好者心中的至尊寶物,在民間收藏中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說法,汝瓷在民間收藏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汝窯沒有流光溢彩之姿,卻有淡雅清幽如潤玉之美。像空谷素女,沉實、大度而寬厚;如羞花閉月,靜穆高華,淳樸敦厚。
汝窯的燒制工藝極為復雜,天下第一瓷的稱號,來源其造型、色澤、開片與質(zhì)感的開創(chuàng)性,在于其達到了時代巔峰之后,至今仍無可超越的獨步地位。
汝瓷造型莊重大方,古樸典雅,胎壁較薄,秀麗瀟灑。工藝細、制作精、有神韻。色澤青如天,面如玉以瑪瑙入釉,質(zhì)美蘊蓄,青雅素凈,光澤柔和,富有水色。其釉色淡者如碧空萬里,謂之“天青”;深者似雨過天晴云破之處,謂之“粉青”;淡白者如月輝閃耀,稱之“月白”。開片,絲如豪,質(zhì)如金,由于汝窯釉料(瑪瑙結(jié)晶體)的分離,器表出現(xiàn)魚鱗狀的細小美麗開片,珍珠狀的結(jié)晶體布在氣泡的周邊,寥若晨星。
當今社會,我們不乏對精致、華美、富足的體驗,卻得到愈多的困惑、失落與不安。精致閹割了敏銳的神經(jīng),華美愚鈍了樸茂的心性,富足泯滅了桀驁的真性情。于是,患上了現(xiàn)代社會“心靈迷失”的通病。而汝瓷,卻以單純之美,關(guān)照了我們久已蒼白的感悟、虛弱的真誠和荒漠的心靈,喚起我們對“滄桑、隨意”的重新認知。滄桑不再代表著陳腐、鄙陋,而是歲月的凝練,智慧的鐫刻,精神的縮影,歷史的標簽,濃縮著如歌的記憶與感懷,而隨意則是對壓抑、局促、刻板的心性的宣泄與反叛。雖然無語、隨意,卻使每一份感悟、感動都能觸及心靈。
相信,沒有人會拒絕春風的撫愛,也沒有人會厭倦春日的明眸。“留住春天”,是古往今來人們的心聲。于是,純凈、清麗的汝瓷,如和煦的春風,穿梭于傳統(tǒng),往復于時尚,亙古地成為陶瓷世界最恒久、美麗的一道風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