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已故中共景德鎮首任市委書記趙淵,是現代景德鎮的開拓者、是現代景德鎮之父,被人稱為“紅色督陶官”。他身前寫下此文,對于我們了解景德鎮,留下了一段珍貴的史料。
認識瓷都 建設瓷都
趙淵
從1953年1月至1963年11月,我在景德鎮工作,經中南局批準,任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兼市長(開始兼過一段時間市長)。這十年,是景德鎮市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一個黃金時期,也是千年古瓷都發生大變革的起步年代。回憶這段歷史,既有喜悅也有艱辛。總的來說,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主觀世界的過程。“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面對繁榮昌盛的今日瓷都,更覺能為瓷都的過去出一點力而高興。
從農村到城市
向瓷都人民報到
我從1937年投身于抗日戰爭。1945年到東北被分配到吉林省前郭旗擔任縣委的領導工作。1949年,奉命帶領一支朝氣蓬勃的東北南下干部隊伍,到達江西鄱陽(今波陽)縣,成為這個縣的黨政領導骨干,我被任命為中共鄱陽縣委書記。鄱陽是個大縣,是江南有名的魚米之鄉,有60萬勤勞的人民,有120多萬畝耕地,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創造過燦爛的文化。但是到了解放前夕,卻是經濟破敗,匪盜橫行,災難深重,民不聊生。
在鄱陽工作了三年多,先后取得剿匪反霸、生產救災和改革的勝利,以血肉與汗水同鄱陽人民凝成了戰斗的情誼。1952年10月,我被任命為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兼市長。接到通知后,內心對鄱陽人民真有點難分難啥的依戀之情。于是,我向廣大的鄱陽人民,向南下的工作隊的戰友們,向帶過路、借過宿、派過飯的鄉親們揮淚告別,鄭重辭行。
1953年1月的一天,我乘班車從鄱陽來到景德鎮。在河西車站下車后,拿著自己簡單的行裝步行問路,好不容易走到市委,見到市委副書記郭哲民同志和其它同志。次日,同市屬單位部分領導同志以會議形式見了面,時間很短。會上,我要求同志們給我支持幫助,我保證當好學生,有信心和大家一塊做好景德鎮市的工作。
對我來說,到景德鎮市工作,是一次大的轉變。在此之前,我經歷了抗日戰爭、支援前線、剿匪反霸、生產救災、土地改革、政權建設等工作,基本上都是在農村,都是同農民和基層干部一道戰斗和生活。如今來到景德鎮,是從農村來到城鎮,是從階級斗爭戰場來到經濟建設戰線,一切都要從頭學起。當時想得很多,重要的是要尋找明確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從哪里來?首先要調查研究,集中群眾智慧;要學習,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黨的方針政策;還有最便利的的辦法,就是加強請示匯報,爭取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在實踐中,要堅持黨的三大作風,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尋找正確的指導思想
來到景德鎮,耳聞目睹的都是瓷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色,千年窯火的歷史,馳名世界的聲譽,高貴的的禮品、珍奇的文物、瓷器與“中國”同名等等,都是景德鎮對人類、對歷史的偉大貢獻。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壞坊、窯包、畫室、瓷器店及各種行當的瓷業工人。除了瓷器,看不到景德鎮有什么像樣的工業。歷史上的景德鎮,還有一個御窯廠,專為皇家造瓷器,皇上直接派遣督陶官抓瓷器生產。所有這些,都說明景德鎮與別的城鎮不一樣,使我對景德鎮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認識景德鎮,是為了建設和發展景德鎮。封建社會的督陶官能讓景德鎮造出精美絕倫的貢品,共產黨領導下的景德鎮,瓷器一定要造得更多更好,瓷器的聲譽一定要超過歷史,各項建設一定要發展起來,瓷業工人的生活一定要大大提高,景德鎮在中國“四大名鎮”的地位一定要更好地顯示出來。總之,在景德鎮工作的最初想法,就是要把瓷業生產振興起來。
當時提了一個口號在班子里議論:景德鎮的工作能不能提“以瓷為綱”?景德鎮能不能稱為中國的瓷都?
我的想法來自中央、省委和有關部門領導的啟示,也受到國內外信息的影響。
首先,在我來景德鎮之前,省委書記陳正人同志曾到景德鎮視察,他對全市干部作報告時說過:“景德鎮市委就是瓷器市委,市政府就是瓷器市政府。”他強調了搞好瓷器生產在景德鎮市黨政領導工作上的特殊位置。
我到景德鎮的第三個年頭(1956年9—10月),輕工業部就組織我帶領陶研所工程師謝谷初,赴捷克斯洛伐克考察陶瓷工業,這表明,國家輕工業部對景德鎮的瓷業是多么的關心。
1958年底,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經計委主任薄一波,在省委工業部長王真陪同下來景市視察工作,他說:“景德鎮日用陶瓷有崇高的地位,在國際上有深遠的影響,今后必須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質量。要有自己的民族風格,但不能固步自封。要多吸收別人的長處,提倡獨創與學習相結合。”薄一波還給了景德鎮十部汽車,這在當時來說,對瓷業運輸是很大的支持。
影響深遠的是毛澤東主席的簡短問話。1956年毛主席到江西視察,在向塘火車站上召見了省、地、市委領導干部,我是晚上趕到的。毛主席在向我問話時說:“你是管瓷器的,就把瓷器管好”。這句話給了我巨大力量,我決心要為管好瓷器有所作為。
以后,陸續有中央領導同志視察江西或景德鎮,他們對發展陶瓷生產均有指示。1959年接省委通知說:劉少奇同志在廬山開會期間將要來景德鎮視察,后因開會來不了,省委書記處書記方志純同志曾轉告說:少奇同志很關心你們的瓷器生產,說“沒有瓷器就沒有景德鎮”
1960年11月董必武副主席來我市視察工作,他對陶瓷生產作了重要指示,還寫了一首詩,表達對景德鎮瓷業的重視和關懷,并指出手工業生產的群眾性、產品變化快等特點,要我們適應市場變化需求,還述及名瓷來之不易、景德鎮的歷史作用、文化傳播以及要關心工人生活、加強技術改造等問題。
1962年3月,朱德委員長及康克清、陳奇涵同志來到景德鎮視察,住了三天,聽了匯報,視察了工廠、陶研所等單位,作了許多重要指示,強調要提高質量,要恢復傳統產品,恢復失傳的顏色釉,指出要搞點機械化,要燒煤才有前途,對老工人、名畫家的生活待遇應有關照等等。
當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也到我市住了三天。他說話很活躍,善于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在強調發揮團的作用、鼓勵青年努力上進的同時,也講到了瓷器生產的重要性。
中央有關部門,如輕工業部手工業管理局的鄧杰、胡明等同志都十分關心和支持景德鎮。外貿部長葉季壯還批給景德鎮20部汽車,從而進一步充實了景德鎮瓷器外運的能力。
所有這些,都在提醒我:景德鎮同瓷器是不可分割的。沒有瓷器的名聲,就沒有景德鎮的歷史地位。景德鎮瓷器的名聲是全市工人、技術人員和藝術家們共同創造的財富。“瓷業興、百業興是景德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有現象。在不斷思索和深化認識過程中,我提出過“以瓷為綱”的想法。后來,經過省委書記白棟材同志考慮,認為景德鎮還是提“以瓷業為中心”為好。我覺得他講得好。這就成了我們的指導思想,成了我市各級領導共同遵循的方針。
回想當年,我們沒有城市工作經驗,水平也不高,為了尋找正確的指導思想,確是費了心血,經過多方求證,并得到領導班子和全市人民的認可與支持的。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瓷為綱”四個字竟成了我的一條罪壯,上升到“唯生產力論”、“對抗毛主席以階級斗爭為綱”上去,成為頑固不化的走資派的重要“罪名”之一。
使瓷業生產由季節性向長年性轉變
到景德鎮后,我接觸到很多人士,聽到過各種各樣的反映,深深感到現實問題很多,困難很大。大家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景德鎮的前途,千年窯火都是靠松柴來燒,這樣年復一年地燒下去,將來怎么辦?第二個問題是生產工藝落后,全憑手工操作,若不進行技術改造,難以提高生產效率。第三個問題是交通運輸極不便利,除了季節通航的昌江日見淺塞外,主要靠肩挑背馱。這是阻礙景德鎮發展的瓶頸。第四個問題是科研力量薄弱,難以造就大批技術人才。第五個問題是尚未建設起現代的原燃料生產基地。這些問題的存在,既有近代統治者造成的政治社會原因,也有歷史遺留的傳統習慣。我清醒地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
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盡快克服瓷業生產上的季節性。長期以來,景德鎮的瓷業生產是半年生產半年閑,有句行話叫做“七死八活九翻身”。瓷業工人往往是城鄉各有半個家,窯柴瓷土供應也受農時季節的影響。我們同工人商量:如何解決靠天吃飯的季節性問題,變工閑為工忙?工人群眾的積極性很高,普遍反映有辦法,人定勝天。我也了解到,年產40萬擔瓷器,產供銷可平衡。這個目標,通過努力,幾年內是可以達到的。人還是這些人,就是將生產時間改從3月份開始,不靠天,靠自己,朝全年正常生產方向努力。工人的熱情很高,他們知道,全年生產比季節生產收入會大大增加。于是,大家都動腦筋,想辦法,把這個改革當做自己的大事來辦。各級領導也行動起來,全面考慮技術改造,積極改變生產條件。如粉碎礦石,由水碓(成本低、效率低)改為機械,并到上海訂購雷蒙粉碎機;日光干燥之外,增加簡易烘房,用木炭為燃料(當時曾提出利用燒窯的余熱烘壞,但未成功,因為花錢多、不穩定)做壞工人還主動把生產時間放在中午前后,盡可能地利用太陽來干燥。這些變化有歷史意義,使我償到了依靠群眾克服困難的甜頭。沒有花多少錢,也沒有大的行政干預,就克服了瓷業生產的季節性,實現了全年正常生產。
為工人回鄉過年作出妥善安排
由于景德鎮陶瓷生產的傳統季節性,很多來自幾十里或幾百里的農村的工人們流傳一句老話:“有錢無錢,回家過年”。每年的春節期間,工廠停工,工人回鄉,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工人,肩挑背馱,冒著寒風雨雪向鄰縣農村走去。人數最多的是都昌人,大多數要走兩天多,才能到家與家人團聚。我了解到這一情況,覺得是個問題。我召集有關局、市總工會、各企業及基層工會負責人商議,按人數分路線作出妥善安排,重點是做好景市經鄱陽到都昌這一條路的工作。我到鄱陽去同他們領導商量,在鄱陽田畈街、油墩街的兩個區政府所在地設立“景德鎮工人回鄉接待站”,請他們在食宿、醫療、安全等方面提供方便。兩區干部同我很熟悉,有求必應,工作很順利。
在市內,作好每天安排,有先有后,同時抽調部分汽車,收適當費用,供部分行走困難和有家屬的工人乘坐。步行兩天多的路,坐車只需兩個小時,途中又有接待站關照,消息傳出,工人們歡欣鼓舞,認為領導想的比他們自己想的還周到,解決了年年回鄉的旅途之苦,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當時我還向工人們許諾: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直接找我。果真有人深更半夜打長途電話問我是不是趙政委,說他們有30多人節后回廠,已走到鄱陽油墩街,天雨路滑不好走,要求我派車接他們,不然就不能按時回廠生產。我當即答應派車,讓市運輸公司值班人員派車去接他們。次日一早,他們又打電話給我表示感謝,說了不少好話,表示一定 要把生產搞好,請市領導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