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項重要措施
植樹造林
景德鎮確實是個好地方。各地名窯興而復衰,唯有此處窯火不斷。但是千余年來景德鎮燒制瓷器都是用窯柴(松樹),城鄉居民的生活燃料也全都燒柴,這就有個環境保護問題。1957年11月,我們曾召開浮梁縣山區工作會議。據有關部門報告稱:在1927年-1949年的22年中,森林面積縮小了近20%,油茶林荒蕪90%以上,茶葉山荒蕪75%。1950-1957間,全縣砍伐森林面積達8千余畝,有100余畝荒山未植樹造林。情況是嚴峻的。
我們曾把吃山養山同靠山吃山緊密聯系起來,同群眾探討這個問題,要求把所有能栽樹的地方都栽上樹;也曾提出墾復油茶山10萬畝,30度以內坡度全部種油茶;贊同山區群眾講的“千棕萬桐,世代不窮”的經驗,努力促成推廣。我們有個專管綠化種樹的林業局,有自己的專業隊伍,有很多發動群眾種樹造林的政策措施,也曾在山區興辦過墾殖場、學校,有的已經取得明顯效果,受到上級領導表揚。綠化荒山、植樹造林,我們是把它當成大事來抓的,年年部署與檢查,列入重要議程。
嚴防火災
景德鎮又是容易失火的地方。舊的建筑大都是木板房,居住擁擠火源多,有時簡直防不勝防。我住的地方是防火觀察點,鄰家又是消防隊,一有火情我就知道。一聽到報警,心情十分不安。一次南門頭瓷器門市部失火,到河下去取水要15分鐘,街上又沒有消防設備,急得人們團團轉。一次幼兒園半夜失火,趕快組織人搶救,緊張得要命。還有一次建國瓷廠失火,消防車到了,車內卻沒有水,等車去裝水來,房子也燒完了。眼睜睜看著好好的房子被燒完,真叫人生氣著急。房子燒起來沒有準,有時一燒好幾幢,國家財產受損失,群眾生活遭困難。按理是要追究責任處分人的,但冷靜下來想,我們領導有很大的責任,防火的宣傳教育不夠,消防條件也不好,這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1961年,市人委頒布了《防火管理條例》。采取的具體措施是:
加強公安部門的責任,定期組織防火演習,時刻處于戒備狀態。這方公安局和派出所都做了好多工作。
第二,加快建設自來水廠,以免臨時到河下取水。在東郊,增加一個消防分隊,添置消防車。第三,號召各單位做好消防工作,派出所也增加一條任務:討論防火辦法,一有火警就去現場指揮。
同時,經常宣傳群眾,再三強調要把易燃物(如茅草棚)拆除,節假日則要特別小心。領導上也定期開專門會議,組織檢查消防情況,不斷改善消防條件。如此這般,火災便大大減少了。
增辦學校醫院
歷史上,景德鎮歸屬浮梁縣,縣、市合并后,浮梁縣沒有中學,上學到市里。前段時間大家忙于搞建設,沒有顧上辦教育。突出的問題是缺老師,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員的文化水平低,急需辦個師范學校。提到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大家都感到這個問題要解決。經過努力,先后辦起了師范學校、石嶺中學、四圖里中學。市里原有的兩所小學,也都得到加強。陶瓷學院內還開設美術專業班(附中)。按需要還應該有個財會學校(后來同經公橋中學合并)、護士學校、文藝學校(后因需要面不廣停辦)。市政府的領導在辦學方面是出了大力的。要錢、要房子,總是優先考慮學校的需要。
衛生事業上,除了1954年新建了市立醫院外,又建了工礦醫院。醫務人員和醫療設備
缺乏,我曾多次找省衛生廳,多次找許廳長,他們很關心配給了醫院內外科主任,配給了一輛救護車,每年都分配一些醫務人員和急需的設備,使人們的醫院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們還加強了同上海大醫院的友好關系,難治病癥就直送上海或南昌。還由市里投資,擴建了兩個門診部,建起了兩個區鄉醫院,增加了救護車輛,從而大大方便了群眾。
籌辦報社電臺
經省里批準,1955年5月創辦了《景德鎮報》,報頭大字是省委書記楊尚奎同志寫的。《江西日報》很支持,給了具體幫助。辦報紙難在開始,辦過報紙的人很少。專職副總編人選程正棠,是從市委宣傳部抽調的。報社歸宣傳部直接管,機構、人員、辦公地點、印刷廠等項都很具體,經過努力也就辦起來了。那時,買個照相機也得批,辦件事確實不容易。第一個難題是報紙如何突出政治,《景德鎮報》屬于地方小報,版面小,反映生產建設的多,就事論事的多;第二個難題是如何提高辦報人員的水平,不出錯少出錯是基本要求;第三個難題是編者和讀者的關系,如何使它成為群眾喜愛的報紙。我們的報紙辦得還可以,沒有出問題,是有成績的。但在“文革”中,辦報的人吃了不少苦頭。我在北京也接待了一個以外調人員身份出面的人,對我搞逼供信,辦報也成了我的一條罪狀,說是宣揚生產第一,不講階級斗爭,不樹毛主席。
1959年9月,我們又建了廣播電臺,以替代有線廣播。整個講,有線廣播是好的,但它占用了通往農村的電話線,晚上不能打電話,很不方便。經多次商量研究,并請示省里同意,投資不多,在省廣播電臺的具體幫助下,就建起了全省地市級第一家電臺,打電話的問題解決了,有利于工作,也方便了群眾。
加強兄弟市縣的友誼與協作
建設瓷都,要靠自力更生,但是廣交朋友,互相支援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市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糧、油、副食品尚不能自給,工業力量比較薄弱,因此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外地的支援,同時也需要學習外地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當然,這種支援,有時也是相互的,這方面我們比較注意
搞好市縣關系
景德鎮的發展離不開附近縣的支援。處理好城鄉關系,是我們經常重視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方有困難、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當做到積極主動。有一年鄱陽漲大水,三廟前倒堤,造成水災,災區農民成百上千地來到景德鎮,我們便把它當做一件大事,認真負責進行安排,保證有吃有住,能勞動的全部安排到工地挖土方,由建筑公司負責。流往別處的災民聽說景德鎮能給安置,也轉向我市,我們也繼續努力安排,不讓他們流浪街頭。也有人為我們擔心,災民再多來怎么辦?那只有動員社會力量。最多時來了千余人,災情減輕后陸續返鄉,較長時間穩定在500人左右。我們同鄱陽商量,他們派干部來領導,吃飯、住處、看病由我市解決。我訪問過災區來的農民,他們中有認識我的,多數聽說過我,當即表示感激,異口同聲說共產黨好,景德鎮的老百姓好,不但管吃管住,干活還給工資。我們又從基建中撥200立方米木材支援災區建房用,以盡到我們的努力。此事對鄱陽災區人民影響很大,對景德鎮本身也有好處,街上沒有討飯流浪的,沒有發生社會治安問題,城鄉之間結下了友好情誼。
我們還幫助鄰近幾個縣建了幾個陶瓷廠,成龍配套地培訓了人員,傳授了技術。有的縣要我們幫助購買汽車,我們也將市里數量不多的解放牌新車,按國家調撥價賣給他們。記得幫助三個單位解決了三輛小型車,幫助兩個縣解決了兩部解放牌汽車。那時買車不容易,但我們不能光顧自己,還要從政治上考慮,為鞏固工農聯盟著想。還有幾千噸水泥、電線、電燈器材、木材、紡織品、針織品、照相器材、汽車零件、動力機械、陶瓷機械設備,還有機械加工、醫務工作、派訪問團學習、派劇團慰問演出,等等。有時也請縣區鄉干部到景德鎮做報告,加強友好交流。附近的大隊、生產隊,直接來市要點化肥,數量不多的我們都給。當時化肥供應量不多,大家都很需要,我們寧可自己少用點,也盡可能地滿足對方需求。我們同鄱陽還有一個燒窯灰和人糞便的分配問題,歷史習慣形成了一些地段的人糞尿由鄱陽農民收挑使用,一些地段歸市郊農民和浮梁農民使用。解放后情況也有了變化,都由市里統一管理。考慮到歷史情況,便劃出一些街道公共廁所,滿足鄱陽的要求,自己則另從化肥上給菜農調劑。鄱陽縣的區干部都說景德鎮吃了明虧,他們愿意從別的方面補償。事情也正是這樣做的,瓷業生產發展了,包裝用的稻草需要量大增,鄱陽靠昌江兩岸的農田的稻草正適合我們,他們就寧可自己少用也支援景德鎮。這些事在鄱陽區鄉干部中也是有爭論的,但他們還是決定投桃報李。有一次在區鄉干部會上,我到場請他們支援景德鎮的柴、糧、豬、草等,他們異口同聲“保證做到”,還邀我去他們家吃魚過節。
我們沒有布,也不種棉花,計劃上的工業用布數量很少,要也要不到。省委劉俊秀書記來景德鎮工作時說:你們和彭澤縣搞點協作,他們是產棉區,供布多,就是沒有木材。我們找彭澤縣商量,他們給了我們30萬尺布,解決了大問題;我們答應供給木材1500立方米,雙方合作得很好。
景德鎮是糧油副食品調進地區,負責調出的縣都好,保證了正常供應。只出現過一次——庫存糧食只夠三天吃,情況十分緊張。后來,各地還是給我們救了急,保證了供應,使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刻,全市供應正常,群眾生活穩定,生產正常進行。
還有一次漲洪水,我們放在河邊等待裝船運市的5萬多擔窯柴被洪水全部沖走,沿昌江順流而下。途經鄱陽的鲇魚山區、凰崗區、古縣渡區,窯柴漂在水面上,被沿江兩岸群眾打撈上來。我們緊跟著去人做工作,窯柴交回來,另給打撈工資。很多群眾都說不收費,說是公家的東西,應該撈起來交公。這些事實,都深深地教育我們:支援和友誼是多么重要。
爭取大中城市的支援
為了發展景德鎮,在搞好與縣鄉關系的同時,我們也注重與兄弟大中城市的協作,以爭取更多的支援和幫助。特別是上海,他們的能量大,風格好高,愿意幫人辦實事。他們為景德鎮的發展給了很大的幫助。還有一些兄弟市,對景德鎮的幫助也不少。
比如人才方面,全國公私合營開始,上海市宋日昌副市長到景德鎮,我們提出過要人才,以后曹荻秋副市長和其它領導人來,我們又提出過要人才。于是,上海給了我們幾批人:公私合營時給了一批小工商業者,連人帶資本,與景德鎮的瓷廠合營,其中有不少人成了能干的經營業務人員。接著,來了一批青年高中生,我們錄取在陶瓷學院建筑系,畢業后大都成為重要力量。還有一批機械、電力、車刨鉆專業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也成了我市陶瓷工業、建筑行業的技術骨干。記得花紙刻鋼模設計人員來時,連同舊的印鈔機器也給了我們。賓館也是學上海的,上海大廈、錦滿飯店的經理都來過(還有杭州飯店),諸如上菜次序、服務態度、站立姿勢、注意事項等,都是上海人教的。賓館的內部裝潢、家具定購,上海都幫了我們的忙。還有,煤礦工程師是從黑龍江借來的,修鐵路工程師是從杭州請來的,建筑工程師是上海和南昌支援的,煤礦的架子工、檢驗員是從萍鄉借來的。輕工業部在上海的陶瓷專家,也多次長時間地在景德鎮協助工作。兄弟市和大城市的無私支援,曾一度形成景德鎮人才濟濟的局面,為瓷都的興旺作出積極的貢獻。
又如物資方面,公共汽車,南昌給過兩部;小鐵軌十馬力以下的動力機,是國家二輕局給的;機械廠的100多臺設備,空氣錘、銑床、吊車是特批的;十八尺龍門刨床是濟南機床廠幫助加工三大件、自己裝配起來的,部分精密機床是上邊分配的,加上我們自己會造車輪、牛頭刨、鉆、多種機床,便在原來三臺皮帶車床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陶瓷機械廠。還有一個勞改系統的新生機械廠,發展成為印刷機械廠,那里有較強的技術力量。景德鎮瓷廠維修廠的設備則全是捷克的。景德鎮搞到50部貨運汽車,其中外貿部批給運出 口瓷的20部,我們從上海開回景德鎮,省駐滬辦事處向省報告,說要統一分配。白棟材書記打電話問情況,我說是向外貿部要來運出口瓷的,次日我和市長到南昌去匯報,白書記主持會,有關方面參加聽取匯報。我們說:車是我們要的,也是叫我們去提車的,任務是運出口瓷的,由省統一分配完全可以,但要連運輸任務也拿去。開了半天會,白書記作了結論,車是景德鎮要來的,應由他們去執行任務,不能分配,大家都同意。為那20部貨車,省委書記都來過問,可見當時汽車緊張。除了外貿部給的20部外,薄一波批給了10部。我們有了50部新車,對完成出口瓷任務,對景德鎮經濟發展,都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我還發現省大煉鋼鐵用軌道汽車,有5部新的未用,但缺少方向盤總承。黃先副省長說,你把方向盤總承要到,車可以給你。我們連夜派人到上海去求援,給了五部總承,于是又裝好了五部解放牌汽車,用以滿足區鄉需要。1958年缺汽油,我們用瓷器與黑龍江省對蘇進行邊境貿易,除手表摩托外,要到了三百噸汽油。麻煩的是,運抵鷹潭車站時必須在24小時之內卸完,不然就被拿走。300噸數字不大,但在24小時內要從100多公里的鷹潭拉回這么多汽油也很不容易。我們連夜緊急動員,由楊積壁秘書長率領車隊去搶運,汽車司機也很積極,終于共同努力把油運回來了。省里說全省除石油公司外,沒有一個地方有這么多油呵!那也是的,當時我們除部分舊車改燒木炭外,新車用油就不緊張了。
還有信息方面,我們也通過多種渠道,密切聯系,及時反饋。如:在南京、武漢,設有陶瓷銷售辦事處,了解市場情況,掌握瓷器存量,及時調運供貨,滿足市場需求,還吸引了商販和合作社經營景瓷。在上海,設有辦事處,主任為上海人,除經營瓷器外,還代辦市里委托的事情。在北京,與前門外合作成立了一個公司,這是經中央辦公廳鄧典濤主任的幫助建立的,它的任務是擴大景瓷對外影響,公司的瓷器品種齊全,高中檔都有,還代辦加工訂貨,既便利于外賓訂貨,又擴大了對外宣傳,并節省了駐京業務人員的數量。此外,我們還利用業務計劃部門的訂貨會、計劃品種協調會等機會,溝通內外情況,密切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