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鎮復建明代葫蘆窯
2010年6月18日,一個湮沒了數百年的歷史傳奇在這里重新延續。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工匠的艱辛努力,一座失傳了數百年的明帝國時代著名陶瓷燒造窯爐——“葫蘆窯”破土動工。
景德鎮的人們究竟為什么要執意復建這樣一座古窯?這座古窯爐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在復原葫蘆窯燒造技術的過程中,他們將如何面對懸疑和挑戰?他們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光榮與夢想?
2005年,英國倫敦的佳士德拍賣會上,一尊名為“鬼谷子下山”的中國元代青花大罐驚艷現身,這尊大罐上畫的是戰國時期,軍事奇才鬼谷子下山營救徒弟孫臏的情形,人物造型生動,釉色清雅,反映了當時精湛的瓷器工藝水平。
最終,這尊元青花大罐拍出了兩億三千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創了單件工藝品拍賣的最高紀錄,按照當時的國際黃金價格折算,價值黃金1.6噸。
這尊元青花大罐的產地,就在中國江西景德鎮,而燒制它的窯爐,正是在中國陶瓷燒造史上大名鼎鼎的葫蘆窯。
當年,從葫蘆窯燒制出的瓷器遠銷世界各地,一抹中國瓷釉,就是風行時尚的代名詞,歐亞大陸的王公貴族,都以能收藏一件中國的精品瓷器為榮。
毫無疑問,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葫蘆窯占據著顯赫的地位,堪稱承前啟后的古窯典范,尤其在明代盛極一時。
一部葫蘆窯的前世今生,幾乎串聯了近千年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史。
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前來參觀他們心目中的瓷都圣地。
國家級文博研究員、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館長周榮林介紹:明代葫蘆窯在整個明代存在了三百多年,而景德鎮作為一個千年瓷都,應該有一個活的博物館,通過復建重燒葫蘆窯,對表現景德鎮千年的陶瓷文化、對保護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很大的意義。
在《天工開物》這本被后人稱為中國古代科學里程碑式的百科全書中,宋應星記錄了明代景德鎮的陶瓷技術細節,其中專門描述了葫蘆窯的形制,并且附有插圖顯示出景德鎮葫蘆窯的樣式。
周榮林決心重新建造一座可以燒造瓷器的明代葫蘆窯。但是,這個宏大計劃想想容易,真要付諸實踐困難重重。
而就在這時,他遇到了陳武平。陳武平,景德鎮當地一個成功商人,和許多景德鎮人一樣,他心底有一份揮之不去的陶瓷情結。他的最大夢想,就是復興景德鎮古老的陶瓷技藝,讓昔日的傳奇重新煥發出迷人光彩。
正是共同的理想,讓陳武平和周榮林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景德鎮市政府的支持。對于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江西人來說,這座瓷都的歷史早已爛熟于心。
宋代時,景德鎮燒造瓷器的窯爐叫“龍窯”。這種窯型通常依山坡或土堆傾斜建造,窯頭低,窯尾高,因為窯身的樣子很像一條龍,所以人們管它叫“龍窯”。
隨著宋王朝的皇室南遷,中國北方陶瓷工匠把成熟的“饅頭窯”燒造工藝帶到江南。饅頭窯是北方的主流窯爐,燒成溫度能夠達到1200度以上,著名的汝窯、鈞窯、定窯均屬于饅頭窯。而當時中國南方制瓷普遍使用龍窯,它的燒成溫度在1100度到1200度之間。
大量北方工匠涌進景德鎮,促進了中國南北制瓷技術的融合和發展,于是,一種結合了饅頭窯和龍窯的優點的新型窯爐——葫蘆窯出現了。
葫蘆窯兼備了龍窯和饅頭窯的優點,不僅能夠同時燒制不同種類的瓷器,更適合瓷器新品種的燒制,這種窯型的誕生,令中國陶瓷燒成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
然而,又是什么原因,讓這享譽世界的名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呢?
據史料記載,清朝雍正年間,葫蘆窯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人們對景德鎮瓷器品種與花色的需求,于是,一種平焰窯誕生了。
這種平焰窯形如半個扣著的鴨蛋,對于燒柴的熱能利用更加科學,適合多品種瓷器的同時燒造,所以又被人叫做“鎮窯”。
鎮窯的問世把景德鎮瓷業推向了最后的高潮。但晚清以后,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景德鎮陶瓷業迅速走向了衰敗。
盡管20世紀50年代以來,景德鎮傳統制瓷業曾出現過短暫的中興,然而在陶瓷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沖擊下,高成本的傳統柴窯退出了歷史舞臺,景德鎮再次陷入低谷。
□周榮林和陳武平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要讓葫蘆窯復活,不僅是復活葫蘆窯的外表形狀,更要能在葫蘆窯里點火燒制出精美韻味的瓷器,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要復活一種傳統工藝,更是要發揚光大祖先留給后人的那種探索精神。
想要復活明代的葫蘆窯,到哪里去尋找樣本呢?一系列問題在很長時間里始終困擾著他們。
李一平,景德鎮資深的考古學者。1979年,在景德鎮的湖田地區發現了一座宋元時期的古代窯爐遺址,剛剛參加工作的李一平幸運地參與了考古發掘過程。
他們在考古現場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窯爐。根據形狀推測,這,很有可能就是早期的葫蘆窯,緊接著,考古隊又在珠山、歷陽、金家弄都發現了類似的葫蘆窯。從發現的葫蘆窯情況看,實際上從元代后期景德鎮就開始使用這種葫蘆窯,一直到清代初期,時間跨度三百多年。
就在李一平他們首次發現葫蘆窯遺址的3年后,一次在景德鎮城市中心的施工中又有了新的發現。982年通訊部門搞一個電纜,挖溝的時候,在御窯廠大門西側發現一個很特殊的堆積。經過仔細考證,考古隊員驚喜地發現,這是一處歷史久遠的皇家宮廷御窯廠遺址。顯然,這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數百年的專為皇宮制作瓷器的窯廠。
就在1982年那次意外發掘的20年后,2002年,機緣巧合,在景德鎮市中心的珠山御窯廠遺址附近,剛好出現了一片暫時閑置的空地。在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后,景德鎮文物考古部門再次對這里進行了深入的系統性發掘。
李一平介紹:當時有北大、江西省考古所和我們三家一起共同發掘北麓,讓人奇怪的是,現場出現了一排有六七個葫蘆窯。
如此密集地出土了成片的葫蘆窯,讓考古工作者們興奮不已。這為破解葫蘆窯的建造秘密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作為葫蘆窯復燒工作的帶頭人,周榮林根據這些最新的考古成果作了大量艱苦的案頭工作和學術調查。后來,又組織了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省輕工業部的陶瓷研究所的窯爐專家、熱工學的教授共同參加,然后再集合了景德鎮考古研究所的專家,組成了一個明代葫蘆窯復燒專家顧問團。
為了重建葫蘆窯,專家顧問團對御窯廠葫蘆窯遺址進行了仔細的探查和測量,分析它的結構、材料和尺寸。
根據考古成果顯示,葫蘆窯內的空間被中間的收口分為兩個,靠近窯口的是前室、靠近煙囪的為后室。
在對比測量數據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窯址的后室有長有短,大小不一,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與周圍出土后修復瓷器的比對,專家們終于破解了這個秘密。原來,葫蘆窯后室長短與它的熱能利用息息相關。
皇宮定制的瓷器器形有大有小,導致瓷坯薄厚不一,它們所需的升溫速度也不相同。大的器物成瓷較慢,一般采用后室長的葫蘆窯,這樣能夠充分利用窯內熱能;反之,燒制小器物的葫蘆窯后室較短。
為了提高燒成率,明代御窯廠工匠們根據所燒器物大小來量身定制葫蘆窯。不同的瓷器要在不同尺寸的窯中燒制——人們不難想象,當時的景德鎮內,布滿了不同形制的葫蘆窯,以滿足各種不同規格瓷器的燒制需求。
不能同時燒制不同規格的瓷器,或許是葫蘆窯最終銷聲匿跡的原因之一吧。陳武平認為,要復建一座原汁原味的明代葫蘆窯,就不能為了降低燒制難度而不尊重史實。于是,煙囪的形狀被確定為方形,但是,更大的難題卻來了——他們無從得知煙囪的高度。
明代御窯廠發掘出的葫蘆窯遺址,地上部分早已在歲月的侵蝕下塌掉,上部空間中煙囪和窯體的高矮、弧度的大小有無數種組合可能,沒有文獻記載,也沒有實體可以參考,設計工作陷入了停滯。
此時,景德鎮已經為數不多的攣窯師傅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根據父輩傳下來的經驗認為,通常煙囪高度與窯體長短比例為1:1比較合適。
周榮林介紹: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形成了最后的圖紙葫蘆窯,窯長9.2米,最高點是2.95米,最寬是3.48米。
2010年6月18日,一座承載著人們夢想的明代“葫蘆窯”終于破土動工。復建葫蘆窯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窯房。窯房,不僅可以保護窯體不受風雨侵蝕,同時還可以保證在任何天氣下燒窯作業都能順利進行。葫蘆窯是要建在窯房里的。
歷代窯爐的砌筑和燒制,都有著一整套異常嚴格、繁復的工藝,這種古老的工藝,本身就是國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統計,目前景德鎮市內僅有23處傳統窯房、作坊,攣窯匠師僅有古窯瓷廠的余云山、余和柱兩人,景德鎮瓷業建筑的營造技藝瀕臨消亡。
但對于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來說,建造葫蘆窯也是平生第一次。和余師傅熟悉的清代鎮窯不同,葫蘆窯中間有一個收口。這給余師傅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葫蘆窯的這個收口把窯體分成了前后兩個空間,從什么地方開始彎曲,彎曲度多大都會影響后面的復燒。這需要和把控燒窯環節的大工匠商量。這個大工匠,就是“把樁師傅”。把樁師傅,相當于整個傳統瓷器燒制中的總指揮,他要對陶瓷燒造的每個環節負責。胡家旺就是景德鎮為數不多的把樁師傅。
在復燒團隊的幫助下,胡家旺和攣窯師傅仔細推敲著收口的角度和未來燒制時火焰流動的方向,憑借以往鎮窯的燒制經驗,最終作出了一個穩妥的窯內工程設計。
沒有使用任何現代科技材料,也不用任何支撐架,攣窯師傅就這樣把窯磚一圈圈砌過去,就形成了完美的弧線,而且還可以保證高溫下不會變形坍塌。
景德鎮重建葫蘆窯的計劃和正在消失的歷史打了一個驚險的擦邊球,如果復建復燒葫蘆窯的行動再晚上10年,那么歷史上曾燒制出無數精品的葫蘆窯,就將永久失傳,我們的后人將只能在博物館和書本上看到祖先所締造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