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看滄桑巨變;一座窯,見文明傳承。
往事千年。吉州窯作為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曾經無比絢麗地見證了吉安乃至江西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的輝煌和榮耀。“先有吉州窯,后有景德鎮”譽走四方。
曾幾何時,這里曾經的喧囂與繁華落幕,24座古窯包開始沉睡,一塔一觀,成為這里最安靜的注腳。惜別往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風吹進吉安大地,本著對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吉安市縣兩級政府將廬陵文化傳承之筆,點醒了這座沉寂千年的世界現存最大的古窯包遺址群,吉州窯再次唱響千年古窯繞梁之音……
古窯新貌——保護與旅游相融,千年古窯掀開“面紗”
是什么樣的文化孕育了如此燦爛的文明,是什么樣的環境為吉州窯的發展提供了如此良好的氛圍?
走進吉州窯。佇立東昌宋街——一條長1800米的仿古街,看木格窗欞、飛檐翹角、青磚黛瓦,仍能感覺到無所不在的陶都遺風。那些閃爍著藝術華彩的陶器在心頭倏忽而至,仿佛又聽見了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和吆喝聲,重現古鎮當年“錦繡鋪有幾千戶,百尺層樓萬余家”的繁榮景象。
永和鎮西側兩公里,24座古窯包如崗似嶺,分布其間。遺址內窯包、窯床與寺塔、道觀、亭榭、取土而成的池塘等交織在一起,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如今,我們的肉眼凡胎已無法看到蘇東坡、黃庭堅、楊萬里當年踏著匣缽和窯磚鋪成各種圖案的小道游歷時的灑脫,但此時絡繹不絕的游人卻給予了這里最動人的詮釋。
地域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百姓的精神家園。“面對祖先饋贈的財富瑰寶和生動的文化表情,我們廬陵人更當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大力度種植延續優秀地域文化。”市委書記王萍在一則文化手札中這樣寫道。
正是這種自覺與擔當,市縣兩級政府“難為而為之”,于2011年底啟動并傾力建設吉州窯遺址保護工程,涵蓋吉州窯博物館、吉州窯遺址公園、考古研究中心、陶藝展示中心、東昌宋街改造及環境整治等建設,既恢復宋元吉州陶瓷盛景,又增添一處旅游佳地。
漫步吉州窯博物館,仿佛走進了宋元社會的歷史畫卷。整個建筑屋面像錯落有致的窯包和不規則的窯棚,墻體上排列整齊的小窗口就像是觀火口。“吉安望邑”、“古鎮永和”、“千年窯火”、“摶土成器”、“器行天下”等8個展區,形象再現了千年吉州窯陶瓷歷史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遷,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吉州窯專題博物館。
吉州窯遺址公園,整個景區的核心區。走過高聳巍峨的牌坊式大門,婀娜多姿的永和湖像玉帶一樣呈現在人們面前。吉州陶苑、陶冶坊、清都觀、舒翁軒、環秀軒、本覺寺塔、龍窯,各成情趣,錯落其間,散盡了歷史的云煙,鋪開了清晰畫卷,讓人心扉沉浸在陶瓷文化的脈脈流韻中。
在吉州窯陶藝展示中心,不時可見游客在其中體驗互動。潔白的瓷土在轆轤車上歡快地旋轉,靈巧的雙手在瓷土上彈撥著美妙的旋律,就在這千年不息的韻律中,一只只充滿生氣的碗、盤、杯、瓶出現在眼前。在鼎盛時期,吉州窯曾聚集窯工10萬之眾。然而,不斷流逝的時光將吉州窯定格,吉州窯陶瓷燒造藝人們早已化作煙塵,但那些完整保留下來的陶瓷精品卻獲得了永恒。“為守望這千年的文化,我們主要堅守了兩個字:一個是‘減’,做減法建設,規劃所有項目,都得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所有規劃外項目,一律外遷;另一個是‘古’,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盡力恢復宋元古風。”縣委書記劉洪說。少少兩個字,“減”出了恒久,“古”出了風韻。
古今交融——保護與鎮區相促,千年古鎮煥發新姿
自吉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一項“鐵政策”就是保護區范圍內禁止建房。
一方面要對歷史文物保護,另一方面又要對百姓的生產生活兼顧。為此,當地政府采取吉州窯遺址保護區與永和鎮建設區分開的策略,大膽提出在遺址保護區兩公里以外建設新鎮區的思想。如今,歷時兩年多建設,永和鎮古跡保護開發和鎮區建設古今交融、古為今用,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有人說,這里是個千年古鎮。因為這里本來就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厚重,宋代更有“天下三鎮”之一的稱謂。除24座古窯包之外,還有明清建筑117棟以及歷代名人在此游歷、講習、會友留下的許多詩詞歌賦、遺跡名勝等。傳承古風,當是永和鎮區建設的最深沉的脈絡。
也有人說,這里是個新興城鎮。古鎮新韻,讓這里圩鎮商埠林立,通街油路整潔,大手筆的博物館、文化廣場、橋頭古村等現代化園林景觀移步即景,彰顯著小城鎮建設的獨特魅力。
站在鎮規劃圖前,仿佛進入了時間隧道。沿著時間的長廊,游走上千年,過去、現在、未來,一個發展新空間、一座魅力生態鎮展現在人們面前。
科學長遠的規劃、持之以恒的決心,優先發展新鎮區。永和鎮按照一個行政區、一個商貿區、一個精品住宅區、一個生態休閑小區、一條示范景觀大道的建設思路,重點拉開框架,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城鎮品位,集聚人氣,構建東有住宅區、南有休閑區、西有商貿區、北有安置區、中有行政區的城鎮建設格局。
“永和鎮吉州窯遺址保護工程將文物保護與小城鎮建設、舊城改造、古村保護相結合,一舉多得,獨具魅力。”市委王萍書記在市流動現場會上點評道。
“天目”一葉浮于水,千年古鎮煥發新姿。一幢幢具有濃郁廬陵特色的仿古建筑錯落湖邊,與古樸精致的宋街、大氣典雅的吉州窯博物館等以及周邊古民居交相輝映,不僅讓千年廬陵文化可觸摸、可感知,更帶給為了吉州窯保護事業離開故土異地安家的永和百姓深深的自豪感、再生的歸依感。“現在住著四層廬陵風格的新房,外面就是個大公園。”說起現在的生活,肖秋發喜笑顏開。曾在保護區內有一棟樓房的他,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拆除建筑并搬遷至新鎮區安置小區。肖秋發把永和鎮的發展比成“前世與今生”。他說,“對我來說,現在的新城就(下轉二版)(上接一版)好比今生,而古鎮則好比前世。我回顧前世,把握今生,展望未來。”
古陶新傳——保護與產業相生,千年窯火映紅江天
吉州窯遺址公園內,一排低矮的作坊里,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所長、吉州窯技藝傳承人之一伍映山正在忙碌,轱轆車一轉,一團白凈細膩的高嶺土就在他手里變幻出各式造型——碗狀、瓶狀。
而在文化廣場另一側一棟仿古建筑里,留日博士劉曉玉也在布置她的創作室,“這里就像是一個陶瓷文化圈,工作室設在這里,文化交流氛圍更濃,也有助于激發創作靈感。”或利用古民居、或利用舊廠房,逐步揭開美麗面紗的吉州窯吸引了當代一批陶瓷藝術家在這里建立工作室。
像著名吉州窯陶瓷研究專家、吉州窯技藝傳承人之一劉品三,等等,他們當中很多都被部、省、市文化部門授予了“手工制瓷技藝優秀傳承人”稱號,是吉州窯傳統制瓷技術的“活化石”。劉品三更與女兒劉曉玉一道,演繹出父女共同研究創作吉州窯的佳話。
無論是來旅游或是學習制陶,人們都能在尋常巷陌中看到這些陶藝大師進出,見證他們的創作過程,這里儼然成為人們休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
文化是魂,產業是根。也許是千年的文化積淀喚醒了復興陶瓷產業的夢想,或是不斷注入的新鮮藝術血液催生了富民產業的崛起。
吉州窯始于晚唐,興于五代,極盛于南宋,距今有1200多年歷史。其產品種類繁多,釉色齊全,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族藝術色彩,尤以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堪稱一絕、聞名世界,日、韓、美、英及東南亞各國多列為國家級文物收藏。
保護千年古窯,重燃千年窯火,不僅承載著吉安市縣兩級政府對廬陵文化的“保護夢”,更承載著復興本土產業、推動產業富民的“百姓夢”。
為此,我縣在吉州窯遺址保護區附近兩公里處規劃了占地2000畝的吉州窯陶瓷文化產業園,集陶瓷技術研發中心、創意設計中心、文化體驗中心、產品會展中心、企業交流中心、人才聚集中心多位于一體。
“將文化保護與創新經濟模式有機結合,將文化體驗與參觀游覽有機結合,將藝術家創作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將文化藝術與時尚休閑有機結合,做到舊址保護活態化、體驗化、創新化和產業化。”掛點項目的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郭鈺山說。
如果說吉州窯遺址保護讓千年窯火重燃有了重要根基,那吉州窯陶瓷產品的科研開發,則是窯火燃旺的“點火器”。為此,我縣啟動了與陶瓷產業園齊驅并進的另一個手筆——打造集創作、制作、營銷為一體的吉州窯創意產業園。“讓吉州窯成為陶瓷大師云集之所,靈感迸發之地。”郭鈺山說。
據悉,依托吉州窯陶瓷文化產業園和創意產業園,我縣將力爭用5—10年時間,將園區建設成為容納3—5個吉州窯陶瓷文化龍頭企業,培育10—20家吉州窯骨干企業,打造5個省著名商標以上的品牌,培育50家左右中小企業,扶持100家左右大師工作室或個體陶藝坊,年產值達100億元,稅收6億元,可解決2—3萬人就業問題的產業園區。
于傳承與保護中提振文化自信,于發展與創新中實現文化自強——吉州窯千年不熄的窯火,在新的歷史時期,燃燒得愈加旺盛熾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