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毋庸置疑,今天的景德鎮就像我國許多其他同等城市一樣,存在和積累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并不少,甚至可以說很多。 但是,與所有同等城市最大的不同或許是,景德鎮仍然是一座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有著旺盛藝術生命力的以陶瓷文化為品牌的世界文化產業城。從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看,或許將景德鎮創設為國家文化產業特區,是促使這座古老的“世界瓷都”再造陶瓷文化輝煌的不錯想法。這既是當下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思考,也應該成為國家文化發展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研究認為,在景德鎮創設以陶瓷文化為特色的國家文化產業特區,至少有八大理由是充分、有力量而獨特的,盡管這些理由仍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不足。

景德鎮古窯遺址
第一,景德鎮具有非常悠久的陶瓷燒造歷史。盡管至今還沒有有力的考古資料證明乾隆四十八年(1785年)所修《浮梁縣志》中的“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是否屬實,也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證明景德鎮在唐代是否真的已經有了傳說中的“陶窯”和“霍窯”等名窯的存在,但是即使從北宋真宗景德的最后一年(公元1007年)開始計算,“景德鎮”這個名字也已經有長達1008年的歷史了。而這個名字的由來,眾所周知,恰恰是因為當時的景德鎮已經能夠燒造出讓皇帝都心動不已、流連忘返的精美陶瓷。因此,它才有可能獲得比同時期的五大名窯(定、汝、官、鈞、哥)都要高得多的榮耀。不僅如此,中國陶瓷史還告訴我們,從北宋徽宗“宣 和間”(即公元1111年至1125年)于汴京(今河南開封)首創中國“官窯”開始,到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官 窯”隨著封建王朝的覆亡而停燒為止,中國的“官窯”前后斷斷續續存在有約800年的歷史。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官窯”在景德鎮就有長達633年的歷史。即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鎮創設專為皇家督燒瓷器的“浮梁瓷局”開始,到清王朝滅亡(公元1911年)為止。雖然景德鎮“官窯”也時斷時續,甚至還時常遭到破壞而停燒,但它畢竟千余年地引領著中國陶瓷發展的方向,是中國陶瓷的一面旗幟。直至今天,在世界陶瓷界,陶瓷材料“高嶺土”仍是以景德鎮的一個曾經盛產瓷土的小村莊命的名;而中國的傳統陶瓷燒造技藝中,景德鎮仍然是國內諸產瓷區中傳承最多的地方;至于世界各大美術館和博物館館藏的中國古代精美瓷器,毫無疑問多數產自景德鎮……從世界陶瓷發展史角度講,如果說陶瓷(china)就是中國(CHINA)的話,那么景德鎮就是陶瓷(china), 因此景德鎮就是中國(CHINA)。

第二,景德鎮具有非常豐厚而獨特的陶瓷文化土壤。歷史造就的是文化。歷史越長,文化往往會越深厚;反之,沒有歷史,便意味著沒有文化。1949年建國后至今的60多年里,由于景德鎮官方時常發生的連續性“文盲”思維和“魯莽”決策,導致了代表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記憶的老城區、老作坊、老窯址、老碼頭等等歷史文物幾乎散失殆盡,而同 樣承載著景德鎮當代陶瓷文化記憶的“十大瓷廠”等等文物也岌岌可危、瀕臨消亡……從城市文化史角度看,景德鎮已經喪失了其本應具有的上千年陶瓷文化城的風貌,變成了一座同質化程度十分嚴重的庸俗城市。文化其實就像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希望她健康成長必須精心呵護,而毀滅她只需要一瞬間。這些“毀滅”性思維與行動,已經造成景德鎮陶瓷文化史永遠的痛。然而,非常慶幸的是,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卻在民間口口相傳、師徒言傳身教,甚至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續和繼承。陶瓷文化的生命力之頑強可見一斑!民間在陶瓷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之大毋庸置疑!無疑,一千多年從未熄滅過的窯火,一千多年陶瓷燒造技藝的代代相傳,一千多年陶瓷燒造歷史的深入浸潤……使今天的景德鎮仍然具有十分深厚而無與倫比的陶瓷文化土壤。幾乎可以說,陶瓷文化早已深入到景德鎮的骨髓,形成了景德鎮的血液。今天,只要有機會真正深入景德鎮民間,你仍能強烈感覺到景德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帶有陶瓷文化的氣息,其空氣、 土壤也無不彌漫著陶瓷文化的芳香。文化的力量就是這樣,無處不在,而且后勁十足!這種文化土壤是讓國內外所有產瓷區,甚至世界陶瓷界的高人們都羨慕不已和望塵莫及的。如果說景德鎮是當今世界陶瓷文化土壤最深厚的城市的話,是有充分事實根據的。

第三,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實,新中國給景德鎮創造的最大一筆陶瓷文化財富,或許是在景德鎮創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現代的陶瓷教育和培訓的機構和體系。景德鎮陶瓷學院、景德鎮學院、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景德鎮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等等,每年數以萬計地培養各級、各種、各類陶瓷人才。其中,有博士生,有碩士生,有本科生,更有大量的產業工人;有工科生,有藝術生,還有管理生,等等。顯然,這種教育體系已然不同于景德鎮歷史上延續了上千年的“傳嫡不傳庶”、“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的封閉的單一的“師徒授受”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在相當程度上修正和彌補了這一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今天,景德鎮在陶瓷人才培養上,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立體化、專業化、合理化等現象,應該說正是得益于這“傳統” 和“現代”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的有機結合和取長補短。不僅如此,景德鎮培養的人才還大量輸送到國內外其他產瓷區,甚至輸送到大學、研究機構、政府機關,等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中華大地上,甚至在世界主要的陶瓷文化區,凡是有陶瓷的地方就會有景德鎮培養的人才。而且,走遍全世界,恐怕也沒有第二個像這樣有特質的陶瓷教育城。因此,如果說景德鎮是中國最大的陶瓷教育城、世界最大的陶瓷教育中心,似不為過。理性而客觀地講,與國內其他教育機構與體系一樣,景德鎮也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需要大力改進的地方,其典型問題莫過于陶瓷藝術教育存在著片面性缺陷、陶瓷文化教育長期欠缺等等。盡管如此,景德鎮的教育機構和體系在景德鎮乃至中國陶瓷由傳統順利走向現代的過程中的勞苦功高和功不可沒是絕對不容置疑的。
第四,與此同時,景德鎮還組建并擁有一套較為完備的陶瓷科技和陶瓷藝術的研究機構和研究體系。這是新中國給景德鎮留下的另一筆值得珍視的重要陶瓷文化遺產。縱觀中國陶瓷發展史,之所以“創新”了幾千年,同時又花費了幾千年時間對已有陶瓷燒造技藝不斷反復地進行“恢復”和“搶救”,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傳統技藝永遠不可能得到恢復,直至今天其傳統技藝竟然落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需要國家和政府出面進行保護,其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為沒有一套較為健全的科研體系。在景德鎮,以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江西陶瓷研究所、景德鎮陶瓷藝術研究院等為龍頭,以及各企業創設的陶瓷研究機構,和大量的民間陶瓷研究機構等等,它們共同構建了立體化的陶瓷科研體系。這一科研體系與景德鎮各陶瓷院校的研究力量一道,為景德鎮陶瓷的科技研究和藝術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景德鎮延續了千余年的諸多傳統陶瓷燒造技藝進行科學理論的總結提供了可能。雖然今天看來,這一科研體系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比如它過于局限在陶瓷技術和陶瓷藝術的狹小范疇,而對陶瓷文化研究長期缺如,結果致使其難以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陶瓷文化理論體系。但是,客觀地講,這一科研體系的存在與發展畢竟是一個重大進步,其對陶瓷技術,對陶瓷藝術,對藝術創新,對技藝傳承,等等,都有百利而無一害。顯然,這一體系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見的。盡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一些傳統陶瓷研究機構面臨著諸多問題,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它們曾經在陶瓷材料和陶瓷工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績,曾經在中國傳統陶瓷工藝傳承、當代陶瓷藝術創作以及陶瓷文化傳播等方面的獨領風騷,必然會成為它們在新時期景德鎮陶瓷文化建設和自身重新崛起過程中的重要根基和力量。

第五,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了解景德鎮歷史的人都會清楚,但凡景德鎮人,甚至景德鎮周邊地區的人,都與陶瓷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千絲萬縷的關聯。過去如此,現在也不例外。難以想象,一個有機會在景德鎮呆上數年的人,竟然會沒有一點陶瓷文化氣質?因此,如果我們將景德鎮陶瓷文化僅視為官方文化或主流文化,而忽視了其強大的民間文化特性的話,那么一定會出現認識上的重大偏差。從陶瓷文化發展史角度看,今天的景德鎮真可謂人才濟濟,具有世界上最為完備的立體化的人才結構與梯隊。在景德鎮,不僅陶瓷教授和副教授、陶瓷研究員和副研究員云集,而且還是國內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最多的地方,更有許多省級和市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和市級陶瓷藝術大師等等,值得特別關注的還有難以計數的活躍于這個城市內外各個角落的沒有任何頭銜的直接或間接以陶瓷為謀生手段的默默無聞的“小工”們。中國陶瓷史早已告訴我們:陶瓷最早并非起源于藝術欣賞或藝術消費,而只是為人們日常生活之用;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陶瓷手藝人,別說陶瓷藝術家之稱呼,甚至連留名的可能性都很??;中國的陶瓷文化早早就形成了由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兩支主要力量共同構成而文化人力量一直非常弱小的格局,等等。據此,雖然表面看來,“小工”們日常從事的是挖掘、粉碎、生產、包裝、運輸等等并非“高大上”、也永遠難被歷史文獻所重點記載的工種,似乎與陶瓷文化尤其與陶瓷藝術無關,但是實際上他們確實是景德鎮陶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想象,在景德鎮陶瓷史上,如果沒有這個龐大 群體的一直存在與支持,景德鎮陶瓷文化還會如此輝煌嗎?

無疑,它必定會成為空中樓閣,其文化必定會殘缺不全到令人難堪的程度。正因為有了他們,景德鎮的陶瓷人才結構才更完整和科學,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才有了生長、發育、成長、壯大的肥沃土壤,景德鎮才有可能形成當今世界少有的完整的陶瓷文化產業鏈……景德鎮陶瓷發展史告訴我們:歷史永遠是英雄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
第六,人類藝術史告訴我們,對藝術而言,市場的作用 永遠是把雙刃劍。陶瓷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就中國陶瓷市場發展史而論,歷史上的景德鎮就一直擁有我國最為發達的陶瓷市場,“器成天下走”正是這一情景的形象、真實而生動的寫照,它是景德鎮陶瓷歷史和文化得以延續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今天景德鎮的陶瓷市場,無疑仍是我國最發達、最完備、最健全、最有影響力的。無論是藝術瓷市場,還是日用瓷市場,景德鎮都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陶瓷市場體系。它是中國最大的藝術陶瓷和生活陶瓷的集散地和陶瓷物流中心。無論你何時慢步在景德鎮的哪條街巷,鱗次櫛比的多是藝術陶瓷的店肆,甚至連教授、研究員、大師乃至政府官員和一般市民家里也可以成為銷售藝術瓷的場所,更別說像中國陶瓷城、國貿陶瓷批發市場等那樣的大型日用陶瓷市場了。從某種意義上講,說景德鎮“全民皆瓷商”是有充分根據的。由此可見,商業文化也是景德鎮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陶瓷市場的繁榮與發達,給景德鎮的當代陶瓷文化發 展帶來了無限生機,近20年來景德鎮當代藝術瓷市場行情雖然常有升降起伏,但總體在節節攀升即是明證。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市場對陶瓷藝術創作的確存在著不少的負面影響甚至迫害作用。在無良商家的惡意操控和誤導下,景德鎮不少頗具藝術創作天賦的陶瓷藝術家在追逐金錢的游戲中 迷失了方向,一些早已功成名就的老陶瓷藝術家在金錢的左右下也偏離了藝術創作的正確方向,更多的本應處于潛心陶瓷藝術研究與探索時段的中青年藝術家也在淺嘗輒止后止步不前。結果致使景德鎮當下的藝術陶瓷之同質化、庸俗化、退步化現象日益嚴重,真正出類拔萃的陶瓷藝術家在減少,而能夠代表時代風貌的陶瓷藝術佳作甚至少于 15 年前的改革開放前期。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第七,與其他許許多多不“筑巢”便難“引鳳”的地方大為不同的是,景德鎮的魅力還在于它是一個天然的“巢”,因而總能引來不少的“鳳”,其中還有不少的“洋鳳”。應該說,這一現象在景德鎮也亦延續了千余年,“匠從八方來”非常典型地描述了歷史上的景德鎮是一個多么魅力四射的“引鳳”之“巢”啊。文化非同一般的力量和魅力由此再次得到證實與顯現。一千多年來,景德鎮在不斷地大量地向外輸出人才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吸引外來人才。今天,數以萬計的“景漂族”在景德鎮已創辦有數以千計的陶瓷藝術工作室,這是一幅多么壯觀、雄偉、美麗的令人激動的當代意義上的“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圖景??!“景漂族”這個詞顯然源自“北漂族”。它是景德鎮藝術瓷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景德鎮陶瓷藝術生命力之盛衰與強弱的晴雨表。就“景漂族”人員構成而言,應該說非常復雜:有國內的,有國外的;有剛畢業的青年學生,有學有所成的老者;有陶瓷藝術圈的人,有其他藝術圈的人;有來自其他產瓷區的,有曾經因故離開景德鎮的;有做藝術的,有做商業的……一些人因與陶瓷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景德鎮定居了下來,成為景德鎮新移民,另一些人則像候鳥一樣一直在隨著季節和行情的變化而遷徙。從景德鎮藝術陶瓷發展史來講,“景漂族”顯然是一個具有重大學術研究價值的現象。一方面,“景漂族”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新鮮血液,他們的大量遷徙到來,必然導致難得的持久的大規模的國際化的藝術對話與藝術交流。人類藝術史告訴我們,對話與交流正是增強藝術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借以時日,“景漂族”中必定會產生一批有造詣、高水準、國際知名、具有學科帶頭人價值的陶瓷藝術家,他們對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甚至不會亞于景德鎮土生土長的藝術家。事實上,從景德鎮陶瓷史來看,在景德鎮陶瓷藝術家陣營里,非景德鎮土生土長者一直占有半壁江山。當然,面對龐大的“景漂族”,我們還應該清醒的是,對于技藝要求比其他藝術門類更高的陶瓷藝術而言,對于不少只以追名逐利為目的的“候鳥”們而言,做“景漂族”只不過是他們人生旅程中的匆匆一站而已,“過客”現象和“淘金”特點非常明顯。盡管如此,“景漂族”在景德鎮的地位似乎要高于“北漂族”在北京的地位。

第八,從中國陶瓷文化發展史角度講,景德鎮陶瓷與中國社會發展史一樣,自清末甚至可以追溯到清三代(康熙、雍正、乾?。┲箝_始,總的發展趨勢是在逐漸走向衰微。民國以后,景德鎮陶瓷文化曾有的輝煌似乎已經不在。也正是從那時起,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在中國逐漸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景德鎮陶瓷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其他許多表現形式一樣,也由極度的自信逐漸轉向自鄙甚至自殘。應該說,這一負面情緒至今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仍有不小的影響。但是,從全球陶瓷文化發展史來講,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有第二個景德鎮。而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一千多年來,景德鎮陶瓷文化雖有起有落,但卻一直都是全球陶瓷人的“麥加”地,是全球陶瓷人必須朝拜和晉見之圣地。直至今天,在景德鎮的大街小巷,時常還能見到一波又一波 “三步一叩,五步一拜”的“洋人們”。他們不遠萬里來到景德鎮,有的是為了找尋、探究人類陶瓷的歷史之根、文化之根、藝術之根、技術之根等,有的只是想親身體驗一下景德鎮尚存的陶瓷文化之氣息……
無疑,景德鎮仍有足夠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實力成為我國最大的國際陶瓷藝術交流城。事實上,新時期以來,景德鎮已有覺醒,既有由政府、大學、研究機構等主導的官方國際陶瓷藝術交流渠道,也有由教授、研究員、大師等個體主導的民間國際陶瓷藝術交流活動。今天的景德鎮業已形成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國際陶瓷藝術交流體系。交流即切磋,切磋即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是景德鎮陶瓷文化和國際陶瓷文化發展共同的需要。景德鎮理應繼續敞開延續了千余年的博大胸懷,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引接來自國內外的陶瓷藝術家,努力再造歷史上“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盛況,進而將自己打造成真正的世界陶瓷文化交流中心。

世界和中國發展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結果都告訴我們,創設文化產業特區,顯然大大不同于創設單一的經濟特區。相對而言,后者更大程度上只需要擁有良好的地理優勢比如良港即可,而前者必須擁有獨特的雄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優勢。即是說,能成為經濟特區的未必就有條件成為文化產業特區。毫無疑問,正如前文所述,就陶瓷文化發展而論,今天的景德鎮仍然存在各種不足與面臨各種問題,但是它卻具備了國內其他地區和國外許多地區都無法比擬的歷史優勢、文化優勢、教育優勢、科研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國際文化交流優勢,等等。這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優勢已經為景德鎮打造了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陶瓷文化品牌。
景德鎮陶瓷文化史還告訴我們,早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文化產業、大力提倡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之前,景德鎮已經開始發展文化產業、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而且紅紅火火地持續了一千多年。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歷史上的景德鎮,不僅成功實施了中華文化“走出去”,更成功實現了中華文化“賣出去”,取得了令全世界注目也的確令今人自愧不如的卓越成就,創造和培育了中國首個真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商品品牌——“景德鎮陶瓷”。今天,景德鎮仍然是一座保持著陶瓷文化之強盛生命活力的城市,這是景德鎮完全不同于國內外所有城市的獨特之處。因此,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文化產業、大力提倡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像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以及浦東、濱海等設立經濟特區一樣,國家在景德鎮創設以陶瓷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產業特區的主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在景德鎮創設國家文化產業特區,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實的需要。